缩略图

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路径

作者

杨小林

重庆市奉节县吐祥镇吐祥小学 404607

摘要:本文聚焦学生审美能力培养问题。通过分析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困境,探讨如何借助文本解读引领审美,进而构建实践体验与情感共鸣机制,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全面发展。本文从三个维度展开,构建科学审美教育体系,融合多元审美活动,创设丰富审美环境,从而能有效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其审美素养形成,助力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能力;培养路径

引言:小学阶段是审美能力养成关键期,而语文学科因其人文属性与艺术特质,天然承担着审美教育主阵地职责。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审美培养现象,导致学生审美体验缺失、审美感知迟钝、审美表达受限。本文旨在剖析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现状,探索文本解读路径与实践体验方法,为构建科学、系统、高效审美教育体系提供参考。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审美能力的现状分析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面临多重困境。其一应试教育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教学实践中重知识传授轻审美体验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教师受考核评价机制影响,将教学重心放在识字写字、阅读理解、作文技巧等考试内容上,而忽视文本蕴含美感挖掘与审美意境营造。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感知、体验、品鉴美好事物机会。其二教材编排与教学设计中审美内容比重不足。现行小学语文教材虽然选编大量优秀文学作品,但教学指导却往往侧重字词句解析、中心意思理解,对文本艺术魅力、语言美感、意境美等探究不够深入。

其三教师审美素养与教学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教师自身审美修养不足,缺乏对美感认知与体验,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文本审美价值,无法有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其四学生自身审美经验匮乏,审美感知能力薄弱。现代社会电子产品普及,学生接触传统文化、优秀文学作品机会减少,导致其审美视野狭窄,审美判断能力不足。最终教学评价体系中缺少审美能力考核指标,使得审美教育流于形式难以取得实效。现行考核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与应用能力,对审美情感、审美品味、审美创造等维度评价不足,无法为教师提供有效指导,也难以激励学生主动提升审美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途径

文本解读应从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等多维角度构建审美框架,让学生全方位感知文本魅力。启发式教学策略能激发学生审美主体性,通过设疑激趣、引导探究、交流分享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跨学科审美整合有助拓展审美视野,适当融入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通过图文互证、音乐渲染、形体表达等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多元审美认知。强化审美表达训练对提升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尤为重要,通过仿写、改写、续写、创作等形式让学生将审美体验转化为审美表达。构建层级递进审美教学体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审美认知规律,设计难度适宜、内容丰富审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审美能力螺旋式提升,形成完整审美教育链条。

以二年级上册《雪孩子》教学为例,教师引领学生从多维角度解读文本审美价值。语言美层面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描写雪景、雪孩子形象、兔子外貌等生动语句,感受拟人修辞魅力;形象美层面引导学生想象雪孩子与小动物互动画面,体会角色形象鲜明特点;意境美层面创设雪地情境,播放冬日背景音乐,让学生沉浸于白雪皑皑冬日意境;情感美层面引导学生体会雪孩子助人为乐精神与小动物感恩情感。教学中采用冰雪画廊活动,请学生用彩笔画出心目中雪孩子形象及故事场景;组织雪孩子故事会鼓励学生用自己语言讲述故事,表达对雪孩子性格特点理解;设计续编故事环节,引导学生想象雪孩子还会帮助哪些小动物,既培养创造力又深化对助人为乐美好品质认同;安排动作模仿活动引导学生模仿雪孩子帮助小兔子、小松鼠情景,加深对人物形象理解与情感共鸣,通过多感官参与,全方位感受文本蕴含美感提升审美体验质量。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小学语文活动中学生审美能力的深化方法

多元审美情境创设能有效丰富学生审美体验,课堂内通过朗读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本意境;课外组织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历史古迹等活动拓展学生审美视野;校园内开展诗词大会、经典诵读、校园文学社等活动营造浓厚审美氛围。情感共鸣机制建立有助深化审美认识,教师应善于设计情感触点,引导学生将文本情感与自身经验相联系产生心灵震撼。审美表达渠道拓展对培养创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写作、绘画、表演、手工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将审美感受转化为审美表达。多维评价体系构建能够激励审美成长,改变单一知识考核评价方式,建立包含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表达、审美创造等维度综合评价体系。家校社协同机制形成对构建审美教育共同体也有重要作用,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形成审美教育合力,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审美熏陶环境。

以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教学为例,教师应该设计系列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审美体验。组织小马过河情景剧,将班级分成几组,每组扮演不同角色,通过表演还原故事场景:有同学扮演小马有同学扮演老马,有同学扮演松鼠与牛伯伯还有同学扮演河水,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小马犹豫不决、询问他人、亲身尝试等关键情节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感受人物情感变化,理解实践出真知主题。开展声音魔术师活动,引导学生模仿文中小河哗哗流水声、小马蹄声、牛伯伯沉稳声音等培养声音美感体验能力。设计心理描写大比拼,让学生想象并描述小马在过河前、犹豫时、最终成功时心理活动,触发情感共鸣。组织生活实践延伸,引导学生回忆自己遇到困难时经历,与小伙伴分享自己曾经战胜困难故事或写一段文字或画一幅画表达,将文本经验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加深情感体验。还能邀请家长参与亲子共读共演活动,亲子合作改编续写故事共同设计手偶表演,在表演过程中体会勇于实践精神与亲情温暖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让审美体验融入亲情互动中提升教育实效性。

结论: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需要系统设计与创新实践。面对当前审美教育困境,教师应充分认识审美教育重要性,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深入文本解读,挖掘语言艺术美感引领学生审美认知;通过丰富实践活动创设情感体验情境,促进学生审美共鸣;通过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审美表达与创造。小学语文教学应将审美能力培养融入日常教学全过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审美教育体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审美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芳.小学语文课堂对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J].江西教育,2023,(46):20-23.

[2]韦具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1,(17):145-146.

[3]吴梅琴.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小学生(中旬刊),2018,(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