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速主轴热态特性研究进展综述

作者

曹兴龙 傅浩轩 杨东 陈恩锋 雷实现 卜一凡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键词;高速电主轴;热态特性;热变形;多物理场耦合;热误差预测;冷却优化

引言

在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精密化转型的背景下,高速加工技术已成为提升高端装备制造竞争力的核心手段。高速电主轴作为数控机床实现高速精密加工的核心功能部件,通过将电动机转子与主轴直接集成,消除了传统机械传动链的间隙与振动问题,使机床主轴转速突破至 10,000r/min 以上,显著提升了复杂曲面加工效率与精度。

本综述以高速电主轴热态特性为研究主线,系统梳理近三十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在 CNKI、万方、维普等中文数据库及 Web of Science外文数据库,以 " 高速电主轴 "" 热态特性 "" 热变形 "" 有限元分析 "" 热误差预测 "" 冷却策略 " 等为核心关键词进行跨库检索,共获取有效文献48 篇,经筛选后聚焦于 16 篇核心文献(7 篇学位论文、8 篇期刊论文、1篇会议论文)。本文将从热态特性基础理论、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方法、实验验证技术、智能预测模型、特殊工况应用等维度展开论述,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清晰的技术路线图与创新方向。

一、高速电主轴热态特性的基础理论建构与热源分析

高速电主轴的热源体系可分为主导热源与辅助热源两类。主导热源包括: ① 轴承摩擦热源,由滚动体与滚道的接触摩擦、保持架与滚动体的碰撞摩擦以及润滑剂剪切损耗共同构成。Harris 接触理论表明,轴承生热率与转速的 1.5 次方、预紧力的平方呈正相关,当转速超过临界值(通常5,000r/min )时,润滑脂的黏温效应导致黏度下降,摩擦功耗激增。于兆勤等(1995)通过高速主轴温升实验发现,轴承部位温升速率较电机部位快 30% ,是初期热积累的主要区域。 ② 电机损耗热源,包括定子铜损(占比 40%-50% )、转子铁损( 20%-30% )及定转子间隙空气摩擦损耗( 15%. -20% )。

二、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随着 ANSYS、ABAQUS 等商用软件的普及,热 - 固耦合有限元分析成为主流研究工具。董显毅(2020)以 6,000r/min 高速主轴为对象,在 Workbench 中建立包含 82,000 个单元的三维模型,加载轴承生热率(200W)、电机损耗(500W)及对流边界条件,模拟得出热平衡时主轴前端轴向位移 52μm ,与实验值( 50μm )误差小于 4% 。研究发现,主轴热变形呈现 “前伸后缩” 特征,前端轴承温升是轴向变形的主要诱因(贡献度 70% )。

三、热态特性实验研究的技术创新与数据挖掘

精准的温度与位移测量是热态特性研究的基础。朱波(2023)搭建了包含 16 个热电偶(布置于轴承座、定子、主轴端面)与 3 个电容式位移传感器(监测 X/Y/Z 向热位移)的实验台,采用 NI 数据采集系统以 10Hz频率实时记录数据。实验发现,主轴热平衡过程可分为快速升温(0-600s,温升速率 0.1℃ /s)、非线性过渡(600-3,000s)、稳态平衡(3,000s 后)三个阶段,为热误差补偿时机选择提供了依据。

四、智能预测模型的演进与工程应用

早期研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LR)、支持向量机(SVM)等模型。何天经等(2012)以转速、预紧力、环境温度为输入,建立 MLR 热误差模型,在恒速工况下预测误差 ⩽5μm ,但变转速时精度下降至 15μm SVM 模型通过核函数处理非线性问题,孙兴伟等(2011)采用 RBF 核函数构建 SVM 模型,预测精度较 MLR 提升 30% ,但存在参数调试复杂、泛化能力弱的问题。

五、特殊应用场景下的热态特性研究突破

在齿轮干切加工中,雷涛(2017)发现无切削液导致轴承温升速率较湿式加工快 50% ,且滚切力引发的振动会加剧热变形波动。通过建立 "切削力 - 热载荷 - 振动 " 耦合模型,揭示了主轴转速(n)与轴向热变形(δ)的非线性关系: δ=0.02n+0.001n2 ( n⩾4,000r/min )。实验表明,采用前馈补偿控制可将加工精度从 IT9 级提升至 IT7 级,突破了干切加工的精度瓶颈。

六、总结

(一)研究成果总结与技术脉络

经过三十年发展,高速电主轴热态特性研究已形成 " 理论建模 - 仿真分析 - 实验验证 - 优化应用 " 的完整技术链条:

理论层面:从单一热源分析发展到多物理场耦合建模,揭示了轴承预紧力、表面粗糙度、润滑状态等参数对热特性的影响规律;

方法层面:有限元技术从静态热分析升级到流 - 热 - 固耦合动态仿

真,智能算法从传统回归模型发展到深度神经网络与优化算法融合;

应用层面:冷却技术从依赖液冷向空冷、气冷等绿色散热方式拓展,热误差控制从被动补偿转向基于预测模型的主动控制。

(二)现存问题与研究缺口

尽管成果丰硕,仍存在三大技术挑战:

多目标优化难题:散热效率提升往往伴随功耗增加(如冷却泵功率↑ 20% )、结构复杂化(如流道数量↑ 30% ),如何在散热性能、能耗、可靠性间取得平衡,缺乏系统性优化方法;

智能模型泛化性:现有算法依赖特定型号电主轴的实验数据,当轴承类型(角接触球轴承→圆锥滚子轴承)、冷却方式(水冷→油冷)改变时,模型预测精度下降 50% 以上,跨场景迁移能力亟待提升;

极端工况应用:在高温环境(如航空航天加工,环境温度 ⩾50% )、超高速( n⩾20,000r/min )场景下,空气轴承气膜热膨胀、电机转子离心力 - 热应力耦合效应等新问题凸显,现有理论模型适用性不足。

(三)未来研究方向与创新路径

针对上述挑战,建议从以下方向展开深入研究:

动态热特性建模:引入时变热载荷理论,构建基于状态空间的热 - 动耦合模型,结合实时传感器数据(如温度、振动、载荷),开发自适应预测算法,实现变工况下的热变形精准预报;

多学科协同优化:基于田口方法、NSGA-II 算法,建立包含散热性能、能耗、结构刚度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探索冷却结构参数(流道直径、翅片间距)与材料属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的协同优化机制;

迁移学习技术应用:利用预训练神经网络(如 ResNet)提取不同电主轴的共性热特征,结合小样本微调技术,构建跨型号通用热误差预测模型,降低新机型的建模成本;

(四)工程应用启示

在工程实践中,建议采用 " 仿真先行 - 实验验证 - 智能补偿" 的技术路线:

设计阶段:利用多场耦合仿真工具进行热 - 结构优化,重点关注轴承配合间隙(推荐预留 0.01-0.03mm 热膨胀补偿量)、冷却流道布局(建议采用螺旋式逆流设计);

调试阶段:通过温度敏感点筛选实验确定关键测点,建立基于智能算法的热误差实时补偿系统(推荐响应时间 ⩽200ms );

加工阶段:采用 " 预热 - 恒速加工 - 间歇冷却" 工艺策略,例如精密磨削前进行 30 分钟预热(使主轴热变形稳定在 ±5μm 以内),加工中每小时进行 5 分钟空冷循环。

参考文献:

[4] 董显毅。高速电主轴热态特性分析与优化 [D]. 大连理工大学,2020.

[7] 雷涛。高速干切滚刀主轴系统动热态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 [D]. 重庆大学,2017.

[9] 郭小兰。高速电主轴热态特性研究综述 [J]. 考试周刊,2013 (87):165-166.

[11] 何天经,芮执元,刘军。高速加工中心电主轴热态特性研究 [J].机械制造,2012, 50 (05): 19-21.

[12] 孙兴伟,王聪,王可,等。高速电主轴热态特性的研究 [J]. 制造业自动化,2011, 33 (21): 111-113.

[13] 邵宽平。高速电主轴单元的热态特性研究 [D]. 兰州理工大学,2011.

[16] 于兆勤,方富堃,肖曙红,等。高速电主轴热态特性的研究 [J].广东工学院学报,1995 (S1): .

基金项目:2023 年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智能主轴设计与开发”项目编号:20231006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