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分析

作者

郭嘉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农业农村局

摘要:当前我国现代化农业正在不断地发展,农作物种植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人们对食品安全、营养价值越来越重视。因此,要极大地提高无公害农业专业化生产,以及对农作物种植地的专业化配置。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应用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的意义,其次探究了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难点,并基于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提出了几点应用措施,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

引言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发展中如未能重视环境问题,则可能会对后续建设带来阻碍,为此必须根据当前实际合理应用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不断改善地区的土壤结构,降低肥力流失速率,以此促进农作物生长,提高整体的产量和质量,通过科学化技术降低种植对环境的影响,切实满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由于当前一些地区的农业土肥管理技术存在一定问题,使得土壤肥料无法充分利用,为此后续应对无公害农业土肥管理技术进行探索,并对现存问题进行优化调整,达到作物优产、丰产的目的。

1、应用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的意义

1.1防止土地变化

当前,农业发展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化肥、农药等使用量超标,导致部分区域出现了土地酸化现象,致使土壤质量和生产力下降,后续作物难以在此条件下生长,且如果不进行人工干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难以在短时间恢复,制约后续的发展和建设。将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应用于当前的农业种植当中,则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环境,通过对土壤性质和养分含量的测定得出具体参数,结合当前区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方案,加强政府与基层部门之间的联系,将现有土壤环境进一步优化,以不断提升基层农业种植区域的执行效果,规避后续的风险问题。

1.2环境保护调整

近些年由于人们对于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由于环境自我承载力降低,增加了修复和治理的难度。土壤环境不同导致土壤的肥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原本结构受到破坏会导致土壤营养缺失,从而限制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可以结合地区环境总体的污染状况,根据自然、经济条件控制土壤流失量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及养分,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及其理化性质,从控制源头和缓解土壤酸化两方面,配合科学的耕作方式对土壤的改良起到积极作用,以此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

1.3推动农业转型

当前,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传统的耕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其生产需求,并且传统的耕种方式会造成农业生产者过度使用土地,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依据《世界土壤资源状况》报告显示,我国当前土壤因不合理利用导致基本性能逐年退化,应用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则可以根据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改善农业土壤生产性状,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及养分控制土壤流失量,有效改善传统耕种方式对土地产生的负面影响,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脚步,最终实现资源环境保护型农业的转型发展,避免与时代出现脱节的情况[1]。

2、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难点

2.1农业生产基础薄弱

我国国土辽阔,人口基数比较大,不过农业人均耕地较少,并且最近几年的环境发生了一定改变,一些区域的土壤肥力逐渐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要进一步提升农作物种植产量,从而使国民粮食供给得到保障。化肥在农作物生长期间的使用量较大,不利于推广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虽然一些地区尝试使用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土壤肥力不足、整体农作物生产效益偏低的问题,而农民为了保障效益,会放弃使用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

2.2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存在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的情况,虽然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能够使农作物质量得到提升,但是一些地区仍然注重农作物产量,否则就不能满足供应需求,并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在农业技术方面的投入资金不足,相关部门未能构建相应的推广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的发展。

2.3在技术应用指导方面不足

①如果负责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指导的人员对相关知识掌握不足,在操作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时不够规范,那么就会降低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应用的专业度,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②当前,大多数是农民从事相关农业工作,虽然许多农民在长期的农业活动中掌握了一定的农业知识,但是由于其文化水平不足,不够关注生态环境,在种植农作物期间只重视生产效益。因此,相关人员在指导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时,一些农民学习能力不足,不能把操作要点尽快掌握,从而不利于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的推广。另一方面,不同的农作物对于种植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在应用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时,这些农作物的适应性不同,一些农作物可能仍旧需要投入较多传统农药和肥料,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应用效果不好,从而对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的有效应用产生了一定影响[2]。

2.4化肥用量超标

部分农户在种植时更注重产量,就会过度使用化肥获取产量,导致用量超标。而且所选择的化肥品种也过于单一,钾肥等其他元素肥料却很少使用。在种植无公害作物时,一般氮肥使用更多,而其他利于蔬菜生长的肥料使用却少之又少,进而使得土壤缺乏营养,农作物产量降低。而且大部分农户在种植农作物时,也更偏向于使用氮肥,但过多使用氮肥会导致农作物内沉淀硝酸盐,虽然微量的硝酸盐对人体并没有较大害处,但如果硝酸盐过量,硝酸盐则会转化为亚硝酸盐,形成致癌物,严重危害消费者人体健康。

3、基于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分析

3.1秸秆还田应用

为了增加土壤中的肥力,实施秸秆还田能够促进农作物产量的提升,秸秆还田在我国被广泛应用。但是在秸秆还田的实践中,绝大多数采用的方式为秸秆焚烧,再将焚烧后的灰烬、残渣还田,此类方式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无法充分释放秸秆中的营养成分。因此,在环境保护型农业中应用秸秆还田的土肥管理技术,首先需要对收割后残余的秸秆进行切割、粉碎,可以运用专业化的秸秆粉碎处理机进行处理,随后直接将秸秆粉碎物均匀播撒在土壤中,最大程度上保留秸秆中的营养物质,既能保障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也能够提高土地肥力。运用秸秆粉碎后还田的土肥管理技术能够有效避免对自然环境和空气和损害与影响,实现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的目的[3]。

3.2改善土壤结构

由于传统的农业种植技术大多采用的是无机肥,无机肥中的部分成分不能被土壤吸收利用,这些成分会堆积在土壤内部,导致土壤中盐类含量过高,造成土壤内盐酸含量过高,土壤呈酸性,但是对于大多数农作物来说,酸性的土壤并不是适宜其生长的环境,因此要合理使用肥料,减少含酸性离子过多的肥料的使用,避免使用含磷酸根离子和磷酸根离子的肥料,减少土壤板结现象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土壤中化学成分的堆积。对于已经被破坏的土壤结构,可以运用水灌的方式去除土壤中的盐含量。

3.3滴灌施肥与绿肥施用

在土肥管理中,滴灌施肥法是土肥管理技术中有效且常用的方法,受到了农户的广泛关注与认可。实施滴灌施肥主要将水和肥料进行混合,形成混合液后应用滴灌装置直接将混合液剂施加在农作物的根部周边土壤中,有效地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而绿肥大多应用绿色植物作为肥料,在当前的农业土肥管理应用中,豆科植物的固氮效果比较好,所以绿肥植物大多为豆科植物。种植豆科植物不仅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氮含量,还可以将作物生长所需的有机物和矿物质输送到土壤中,达到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4]。此种土肥管理技术能够有效减少农业生产成本,为环境保护型农业建设做出了贡献。

3.4氮肥施用

氮肥是作物生长的主要肥料,合理使用氮肥不仅能够提高产量,也能够保障作物的生长质量,但在使用氮肥时也应当合理控制用量,通过氮肥促进作物生产的作用,降低氮肥对周围环境的污染。而在使用氮肥过程中,也要结合土壤中有机物质含量、作物种类确定最佳施肥量。又由于氮肥易挥发,所以在施肥时应当采取深土覆盖的方式,并及时灌溉,确保氮肥能够充分发挥出作用,被作物所吸收。

3.5钾肥施用

钾肥是作物成长的主要肥料之一,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产量,同时也能够保障作物的综合品质,降低作物内硝酸盐的含量,加速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使得无公害作物的种植质量能够得以保障。在应用钾肥时要控制好用量,结合作物的实际生长状况,加强土肥管理。一般情况下,每千克土壤中钾元素含量应为80毫克,在施用钾肥时可以按照此比例。另外当作物叶子泛黄,表现出缺钾状态时要及时施钾肥,增强作物自身的光合作用,促进作物健康成长。

4、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应用的管理措施

4.1构建土肥管理与绿色发展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要实现农业绿色发展,需要构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相关部门要通过财政政策引导,促进土地流转,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提高规模效率;企业通过绿色、有机认证或实行肥料包装、标识制度,引导产品质量提升;社会组织通过倡导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支持农民参与土肥生物改良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资源环境具有地域性和多样性等特点,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制定并落实一系列有关农业资源环境方面的政策法规,同时要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土肥管理与绿色发展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5]。

4.2加强宣传

当前,我国仍有很多农户在进行农作物种植和土肥管理期间采用传统的方式,不利于环境保护,因此强化先进土肥管理技术的应用需要加强宣传与引导,让广大农户能够认识到土肥管理技术的优势和建设环境保护型农业的重要意义。可以以当前先进的媒体技术为媒介,用好微信公众号、自媒体等网络平台进行土肥管理技术的推广与实践,配合基层实地宣传、讲座等形式让宣传工作全覆盖,深入田间地头,提高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的应用宣传效果。

4.3严格管理土肥技术相关操作时间

为了有效显现无公害农业种植土肥技术的优势,不能随意操作,应该对相关技术操作时间进行严格管理。比如,重点管控施肥操作的时间,如果施肥的时间不合理,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作物生长,致使其产量和品质下降,一般情况下,应该在20h后进行农作物种植的第一次追肥,从而对农作物中硝酸盐含量进行有效把控,使其生长条件得以保障。另外,可以实施“沃土工程”,全面监测耕地质量,从而把无公害农业种植土肥技术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确保农作物能够良好生长[6]。

4.4强化虫害防治

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为了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病率,可以合理使用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从环境保护型农业应用来看,为了增强抑虫作用,在施肥时可以适量加入钙、硅等抵抗性元素,种植户应该对肥料配比进行合理搭配,以此减少农作物对农药的依赖性,避免因肥料施用不合理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农户要结合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病特点,对农业土肥管理技术进行合理选择,使农作物的养分管理得以加强,避免农作物依赖化学农药,通过绿色防控技术手段来进一步减轻土壤对环境的负荷。

4.5调节肥料效能

在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应用期间,应科学进行施肥。为了使农作物品质和产量得以提升,要依据农作物养分需求选择符合其溶出特性的肥料。在选择肥料时,尽量选用畜禽粪便,从而让有机肥作为整个农作物种植的主要肥料,并且能够循环利用粪污资源。另一方面,为了保障农作物能够充分吸收和利用有机肥,要科学评估有机肥的养分,以此实现农作物的高品质和高产量。此外,为了进一步发展环境保护型农业,要规范、科学管理农业水质标准,以此避免农业用水浪费现象。

5、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土壤改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农业生产需求,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的应用价值,需要进一步向农业种植者普及关于农作物种植生长的规律和施用化肥的方法,建立健全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应用制度,让农业种植者和肥料生产企业重视土壤保护和环境保护问题。通过对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实现农作物的增产和土壤的优化,在完成农作物生产目标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毕小波.土肥管理技术在资源环境保护型农业中的应用[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09):140-141.

[2] 陈永玲.土肥管理技术在环境保护型农业中的作用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03):104-105.

[3] 张阳.土肥管理技术在资源环境保护型农业中的运用[J].乡村科技,2021(02):119-120.

[4] 栾天.土肥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分析[J].农村实用技术,2022(2):82-83.

[5] 侯秀兰.土肥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2(1):13-14.

[6] 马静.土肥技术推广中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南方农业,2021,15(24):170-171.

作者简介:姓名:郭嘉,单位: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农业农村局,出生日期:1986/07/26,学历:大学本科,现在职称:农艺师,籍贯:湖南道县,主要从事土壤肥料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