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中泵站的安全运行管理分析
曹静
颍上县机电排灌所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泵站的功能日益增强呈现多样化,它们不仅服务于农田,更在城市防洪、污水处理和水资源再利用中占据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持续优化和加强安全管理运行与维护策略是保障水利工程泵站长期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本文阐述了水利工程中泵站的构成及安全运行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了水利工程中泵站存在的安全风险和隐患,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安全运行管理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泵站;安全运行;设备管理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泵站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由于泵站长期使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其存在一系列的安全风险和隐患,严重威胁着泵站的正常运行和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因此,加强泵站的安全运行管理至关重要。
1、泵站构成和安全运行管理的重要性
1.1泵站的构成
泵站工程承担着防洪、排涝和灌溉等一种或多种功能,其安全运行是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泵站以电机、水泵为主体,泵房是用来安装电机、水泵、管道及其它辅助设备的场所,涉及到水力学、电力学、经济学与效能分析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所以,对水利工程中泵站的安全运行管理进行研究与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1.2安全运行管理的重要性
泵站的维护管理对于保障其正常运行、延长设备寿命、降低能耗、减少故障频率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泵站安全管理,能够有效缓解弥补传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加强提高设备维修和养护效率。避免泵站因故障问题而影响正常运行效率,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区用水需求。
(2)有效的维护策略包括定期检查与预防性维护,采纳现代化技术包括智能化、自动化技术提高维护效率,实施远程监控与故障预警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有助于提升泵站的整体性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现代化需求,确保泵站长期稳定运行。
(3)减少人力物力成本。安全管理能够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内部优势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将人力、物力等应用控制在合理范围,规避资源浪费问题,实现水利工程经济效益最大化。
2、水利工程中泵站存在的安全风险和隐患
2.1设备老化和损坏
设备老化与故障频发是一个显著问题。由于长期使用和缺乏有效维护,许多泵站设备存在磨损、老化现象,导致故障率居高不下,这不仅影响了泵站的正常运行,还增加了维修成本和安全风险。这主要表现在泵体、轴承、密封件等关键部件的磨损和腐蚀。泵体常受到水流的冲击和摩擦,在长时间的运行中会逐渐磨损,导致泵体内的密封性能下降,从而增加了泄漏的风险。轴承则承载着泵的转动负荷,长期使用下会出现疲劳、磨损和松动,进而影响泵的运行稳定性。密封件的失效不仅会导致泵站漏水,还可能引起进水管道堵塞和外界杂质的侵入,进而进一步损坏设备。同时,泵站内部的电气设备如开关、控制器等在长时间运行中也会存在一定的老化和故障风险,如果这些设备未能及时维护、更换或修理,可能引发设备故障或电路故障,进而影响整个泵站的安全运行。
2.2管理不规范
在水利工程中,泵站的安全运行面临着诸多挑战。管理不规范也是制约泵站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缺乏系统性的管理程序和标准,使得泵站的运行维护工作随机性大,难以形成有效的维护计划,导致操作人员在工作中存在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泵站管理内容仅仅停留在泵站日常检修、故障检测等方面,并未做好权限明确,缺少完善的监督和考评机制,极易出现管理漏洞问题。安全管理标准缺失,部分管理层人员固守传统思想,对新时期新背景下的管理技术创新方向认识不足,仅仅是沿用传统的安全管理标准,已经无法应对现有的水利工程泵站运行管理内容和施工建设实际情况。技术落后制约了提水泵站的运行效率。许多泵站仍采用手动控制方式,缺乏自动化监测和控制系统,使得泵站运行难以实现精细化管理,效率低下,影响泵站的稳定运行。
2.3运行过程中的人为失误
人员素质不高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操作人员对泵站设备操作不规范、技术素养欠缺以及安全意识不够的问题,可能导致各种严重后果。同时,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素养也直接影响到泵站的运行效率。首先,泵站操作人员可能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致设备操作不当,效率低下,甚至引发安全事故。操作不规范可能会使设备在工作中受到额外的负荷和压力,导致设备过早磨损、损坏或故障。例如,在启动和停止设备时操作不当,未遵守正确的操作程序和规范,可能对设备造成冲击和损伤,进而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其次,技术素养欠缺可能导致操作人员无法正确理解设备工作原理,无法准确判断设备运行状态和参数,从而无法及时发现设备异常状况和潜在问题,进一步影响设备的运行安全和稳定性。此外,对安全意识不够也会增加安全风险。如果操作人员对安全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可能忽视设备运行中的潜在危险和安全隐患,导致事故发生。例如,忽视设备运行中的异常声音、振动、温度等指标变化,不及时采取措施修复,可能导致设备故障或损坏。
3、水利工程中泵站安全运行管理措施
3.1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是提水泵站安全运行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在实际管理中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首先,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泵站运行的安全标准和操作规范,通过制定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泵站工作人员能够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减少因操作不当引发的安全事故。同时,建立安全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安全职责,确保泵站的安全运行。其次,完善技术标准。技术标准是提水泵站安全运行管理的基础内容,应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完善与优化。制定和修订适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明确设备安装、维护、检修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确保泵站设备的选型、安装和维护工作都符合标准要求,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最后,监督是提水泵站安全运行管理的重要环节,应将监督作为重点工作内容,明确监督责任和权限,通过定期巡查、抽查、评估等方式,定期对提水泵站进行安全评估和检查,对泵站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能够全面了解泵站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
3.2加强日常维护管理
为了确保提水泵站的安全运行,需要加强日常检查与维修工作,并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工作,确保泵站设备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首先,加强日常检查与维修工作。定期对提水泵站的设备进行检查,包括设备的外观、各部件的状态、连接处的紧固情况等。特别关注设备的易损部件、关键部位和易发故障部位,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例如,修复电线电缆的老化问题,更换绝缘击穿的设备,清除管道搭接不规范的隐患等,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修复或更换损坏的部件,避免问题进一步恶化。同时,建立完善的记录系统,记录设备的检查情况、发现的问题和处理过程,为后续的维修和保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其次,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工作。日常维护保养是确保设备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工作。按照设备使用说明书和相关规定,制定维护保养方案和计划,明确维护保养的内容、频次和责任,确保每个环节都得到有效执行。包括设备的清洁和润滑、紧固部件的检查和加固、管道的清洗和疏通等。根据泵站设备的运行状况和使用年限,制定详细的维护保养计划,并严格执行。同时,对于易损件,如轴承、密封件等,应定期更换,避免设备因磨损而出现故障。定期对设备进行大修和维修,例如定期更换易损件、调整设备参数和校准测量仪表等。
最后,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检测设备和技术手段,进行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通过安装各种传感器、计量仪表和监测设备,实时采集泵站各项能耗数据,包括电力消耗、燃料消耗等。这些数据可以通过自动化系统进行实时记录,形成能源消耗的详细档案。监测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准确了解泵站的能耗状况,为后续的节能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3.3加强员工综合素质培养
在维护保养策略与措施的实施过程中,还应注重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通过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技能考核等方式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水平。加强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通过组织安全知识讲座、开展应急演练等活动,增强工作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制定完善的员工培训机制,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邀请专家授课等方式,提高泵站维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泵站设备的维护保养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维护人员积极参与维护保养工作,提高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加强对员工的考核和评价,通过考核评价了解员工综合素质水平,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此外,在泵站安全运行管理中还应积极引进人才、培养人才,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方式实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结语
总之,水利工程中泵站是保障农田灌溉和农业生产的重要设施,其安全运行管理对于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只有确保泵站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才能保障农田灌溉的顺利进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为保障泵站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应加强泵站设备安全隐患排查,持续强化日常维修养护工作,对运行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避免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考核流于形式,维修养护只做表面文章。
参考文献:
[1]黄子威.水利工程泵站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方法分析[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24(07):123-125.
[2]高会明.泵站设备故障分析与管理养护的要点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17):189-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