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作者

张燕

鹤壁市高中 458030

摘要:本文探讨传统文化与语文、英语学科教学融合路径,旨在构建符合时代需求且富有民族特色教学模式。通过文化根脉寻源强化语文课堂文化底蕴,经典意蕴探寻促进英语教学创新,跨学科融通贯通实现教育成果双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学科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独特教育风格。本文提出教学融合新视角,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融合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学科融合;语文教学

一、文化根脉寻源,语文课堂生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命脉,承载着悠久历史积淀与深厚文化底蕴,其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焕发独特魅力与活力。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重要组成部分,天然具备与传统文化融合基因,通过挖掘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思想精华,引导学生感受古人智慧,培养文化自信。我国古典诗歌蕴含山水审美、人生哲思、游仙文化等多重文化内涵,教师应当通过文化根脉追寻,将诗歌创作背景、文学传统、哲学思想等多维度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获得文化滋养。诗歌解读需超越文字表面,深入探究创作背景与时代精神,寻找诗人灵魂共鸣。教师应突破传统讲解方式,运用情境体验、跨界融合、文化探究等多元教学方法,构建立体化学习体系,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视角理解文学作品,实现对中华文化精神真正认同与传承。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先引导学生探究李白游仙诗创作背景,结合我国道教文化传统,解读诗人教师应当意象背后蕴含超越现实束缚、追求精神自由思想追求。课堂可组织学生围绕天姥山地理文化考察,通过实地图片、历史文献等资料,还原唐代浙东名山文化氛围,理解李白选择天姥山作为梦游之地深层文化原因。学习诗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名句时,教师应当引入李白生平与唐代政治文化背景,让学生体会诗人傲骨精神与唐代士人气节。“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等诗句教学中,可结合我国古代山水审美传统,通过唐代山水画作品辅助理解,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壮阔想象力与自然美学观。课堂结束环节,应当组织学生创作以梦游为主题诗词或散文,将古诗文学习与现代审美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内化诗歌精神,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有机融合,真正让语文课堂因文化根脉寻源而绽放生命光彩。

二、经典意蕴探寻,英语教学创新

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融合,看似跨越东西方文化鸿沟,实则为英语教学注入新活力。英语作为交流工具,承载着文化交流使命,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英语教学中,既能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又能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中可以选取具有我国特色典型文化符号,如京剧、中国画、传统节日等,设计特色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例如在词汇教学环节,应当引入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关词汇,如paper-cutting(剪纸)、shadow puppetry(皮影戏)等,扩展学生词汇量同时增进文化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可选取介绍我国传统文化英文材料,让学生在英语阅读中感受本土文化魅力;在写作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

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通过项目式学习方法,组织学生开展中国文化英语导览项目,模拟向外国游客介绍我国传统文化场景;可开展中西文化对比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还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英语配音、微视频制作等形式,让学生创作介绍我国传统文化英语作品。教师应当邀请外籍教师或留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创设真实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英语交流中展示中国文化。通过这些教学创新,不仅能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与效果,还能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与文化自信,打破传统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一统天下局面,形成多元文化共存教学新格局。这种教学模式既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又能实现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双重目标,为英语教学开辟新路径。

三、跨学科融通贯通,教育成果双赢

跨学科融通贯通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整合不同学科知识体系与教学资源,构建全新教育生态。现代戏剧作品教学中,可以结合文学、历史、艺术、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全面解读作品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我国现代戏剧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变革与思想冲突,其创作背景、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均蕴含丰富文化密码,需通过多维度解读才能全面把握。语文、历史、英语教师应当组建教学共同体,从各自学科角度切入,共同设计教学内容与活动,形成教学合力。学生通过参与跨学科学习活动,获得多元视角与综合能力,培养文学鉴赏、历史思维、跨文化交流等多种素养。此种教学方式符合核心素养导向课程改革精神,克服单一学科局限性,为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知识图谱与能力结构,真正实现学科间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创造教育双赢局面。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雷雨(节选)》教学实践中,应当采用语文、历史、英语三学科融通模式。语文教师主导文本解读,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人物形象、戏剧冲突与悲剧美学;历史教师负责讲解民国时期社会背景、阶级矛盾与家庭伦理变迁;英语教师则组织学生研读《雷雨》英译本与西方经典悲剧比较探究。课堂教学可以设计周朴园家庭悲剧文化审视主题活动,语文角度探讨人物性格悲剧;历史角度分析社会制度悲剧;英语角度比较中西方家庭伦理观念差异。学生可分组完成跨学科任务:一组探究剧中封建家长制与现代人文精神冲突,一组探讨剧中女性形象与民国女性解放思潮关系,一组比较《雷雨》与《玩偶之家》女性觉醒主题异同。课程评价环节设计综合性作业,如创作《雷雨》续篇、改编剧本英文片段、设计舞台方案或制作历史背景展板等,让学生在创作实践中深化对作品理解。教学结束后组织中西方现代戏剧艺术主题展演,邀请三门学科教师共同点评,实现多维度评价。此种教学模式突破单一文本解读局限,从社会历史与跨文化视角全面把握文学作品思想内涵,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养与文化理解力,真正体现跨学科融通价值。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传统文化与语文、英语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已成为学科教育改革重要方向,既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提升学科教学质量。通过文化根脉寻源增强语文课堂文化底蕴,经典意蕴探寻促进英语教学创新,跨学科融通贯通实现教育成果双赢,形成具有我国特色教学模式。这种融合不仅能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还能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奠定基础。建议教师继续探索融合有效路径,开发特色课程资源,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有机融合,焕发中华文化新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其俊. 中国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 ——以《论语》整本书教学为例[J]. 语文教学之友,2021,40(5):12-13.

[2] 燕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探析[J]. 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8):13-15.

[3] 吴唯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探析[J]. 汉字文化,2023(11):99-101.

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研究项目《普通高中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特色融合研究》(立项编号:2023JZX01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