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小学生心理干预与教学效果评估

作者

孙艳涛 孙艳玲

唐山市曹妃甸区第八农场田庄小学 邮编:063207

摘要:本文聚焦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分析当前农村小学生心理状况及特点,探究适宜心理干预策略,构建科学教学效果评估体系。农村小学生因地域环境、家庭结构、教育资源等因素影响,呈现出特殊心理问题;针对性心理干预方案能有效改善学生心理状况;科学评估体系对衡量干预成效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干预;教学效果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特点分析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呈现出特有特点。第一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了教育资源配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专业心理咨询室、心理活动场所普遍缺乏,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数量不足,兼职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第二农村家庭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或放任不管,未能给予孩子充分情感支持与科学引导。第三留守儿童问题突出,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导致亲子关系疏离,监护人文化水平有限难以满足儿童情感需求及心理发展指导。第四农村社会文化环境相对闭塞,信息获取渠道有限,缺少丰富文化活动,学生视野受限自我认知能力发展受阻。第五城乡二元结构带来身份认同困惑,部分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基于上述背景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调控能力弱,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同伴关系处理技巧不足;学习动机不稳定缺乏长远目标;自我认知模糊价值感低;心理韧性偏弱面对挫折易放弃。另外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还具有隐蔽性强、表达能力有限等特点,许多问题未能及时被发现与干预。农村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关键期,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需要构建符合其特点心理干预体系。

二、心理干预策略实施与方法创新

针对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特点应构建多层次、个性化心理干预策略体系。其一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成学校主导、家庭配合、社会支持三位一体干预网络。学校层面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课程,每周保证固定课时;组建专业心理辅导团队,引入县级心理咨询单位资源,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升教师心理学素养;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打造简易心理活动空间,如心灵驿站、情绪宣泄角等;开展形式多样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家庭层面组织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定期举办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活动;针对留守儿童,借助现代通讯技术搭建亲子沟通平台促进情感交流。社会层面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引入社会心理服务单位资源;鼓励高校心理学专业师生下乡支教;建立志愿者心理辅导制度。

其二创新心理干预方法,打破传统单一说教模式。结合农村小学生认知特点,采用叙事疗法,通过讲故事、读绘本方式引导学生表达情感;引入游戏疗法,设计针对性心理游戏缓解学生压力;应用艺术疗法,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形式宣泄情绪;开展团体辅导,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人际技能;建立朋辈辅导制度,发挥优秀学生示范作用。其三构建分层分类干预机制。根据学生心理问题严重程度,划分普遍性干预、选择性干预、指示性干预三个层次;针对不同类型心理问题,如学习焦虑、人际冲突、情绪管理等,制定专项干预方案;关注特殊群体,如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等,提供个别化心理辅导。其四,融合本土文化元素,提高干预效果。利用农村丰富民间游戏资源,如跳绳、捉迷藏、丢手绢等传统游戏,在娱乐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乡土文化教育功能,通过民间故事、农耕文化体验活动等,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结合农村生活实际,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情境心理辅导案例,提高干预亲和力。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学效果评估体系构建与应用

构建农村小学生心理干预教学效果评估体系应遵循客观性、综合性、发展性、实用性原则。其一明确评估目标与指标。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设置评估指标:认知维度包括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自我认知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情感维度包括情绪稳定性、积极情感体验、心理适应能力等;行为维度包括人际交往行为、学习行为、自我管理行为等。其二完善评估方法与工具。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评估方法:定量评估包括心理测量量表应用,如儿童情绪智力量表、儿童心理韧性量表、儿童学习适应性量表等;定性评估包括观察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针对农村小学生认知特点,简化评估工具,采用图片评定量表、表情卡片等直观工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心理发展轨迹;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等,全面把握学生心理变化。

其三构建评估实施流程。前测-干预-后测模式确保评估科学性:干预前进行基线评估,了解学生初始心理状况;干预过程中进行形成性评估,及时调整干预策略;干预结束后进行总结性评估,验证干预效果;定期进行追踪评估,确保干预效果持久性。其四建立评估结果应用机制。评估结果反馈环节包括:向学校管理层反馈,为心理健康教育决策提供依据;向任课教师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向家长反馈,改进家庭教育方式;向学生反馈,促进自我认知与调整。同时基于评估结果优化干预方案:针对评估结果显示问题突出领域调整干预重点;针对评估结果显示干预效果不佳群体,改进干预方法;针对评估结果显示干预成效明显策略,进行推广应用。另外注重评估体系本身完善,定期检验评估工具信效度,更新评估指标,提高评估科学性。在评估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农村学校条件限制,采用简便易行评估手段;尊重学生隐私确保评估伦理;关注评估结果文化差异,避免城市标准简单套用;加强评估人员培训提高评估专业水平。

结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特殊性与复杂性,需要建立符合其实际情况干预体系与评估机制。通过分析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现状特点,构建多层次心理干预策略,创新干预方法,建立科学评估体系,能有效改善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升教学效果。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深化家校社协同机制,为农村小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秀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J].基础教育研究,2016,(21):69-70.

[2]潘晓莉,李明敏,甘晓伟,等.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实验研究[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2):113-115.

[3]潘晓莉,资中县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的研究.四川省,四川省卫生干部管理学院,200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