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3s技术在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

王佳 袁莉 张政

南京霖和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 210012

摘要:本文详细阐述了 3S 技术(遥感技术 RS、地理信息系统 GIS、全球定位系统 GPS)在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优势,深入分析了其在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保护规划等方面的具体作用,并探讨了当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3S 技术的应用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高效、精准的数据获取与分析手段,有助于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3S 技术;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应用

一、引言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如城市化、工业化、农业扩张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准确、及时地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对于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至关重要。传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往往耗时费力,且难以获取大范围、高精度的数据。3S 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变革,其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生物多样性相关信息,极大地提高了研究效率和精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3S 技术概述

(一)遥感技术(RS)

遥感技术是指从远距离、高空,甚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遥感技术能够获取大面积的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地貌等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可以推断出生物群落的分布、物种的栖息地范围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情况。例如,利用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可以清晰地识别出森林、草原、湿地等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以及它们的边界和内部结构特征。

(二)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空间信息系统,它能够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显示。在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中,GIS 可以将遥感数据、实地调查数据以及其他相关的地理数据进行整合,构建生物多样性数据库。通过 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如叠加分析、缓冲分析、网络分析等,可以对生物多样性数据进行深入挖掘,揭示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提供决策支持。例如,利用 GIS 可以分析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与交通线路、城市分布等人类活动因素的空间关系,从而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和廊道。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利用卫星导航系统进行定位、导航和授时的技术。在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中,GPS 主要用于野外实地调查数据的采集和定位。调查人员可以使用 GPS 设备准确记录生物样本的采集地点、物种分布的地理位置等信息,这些信息与遥感和 GIS 数据相结合,可以实现生物多样性数据的空间化和可视化,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例如,在进行植物样方调查时,使用 GPS 可以精确确定样方的位置,便于后续的数据整理和分析,以及与其他空间数据的关联。

三、3S 技术在生物多样性调查中的应用

(一)物种分布调查

利用遥感(RS)影像的光谱特征,可以识别出不同的植被类型,进而推断出某些物种的潜在分布范围。例如,通过分析植被的光谱反射曲线,可以区分针叶林和阔叶林,从而确定某些特定针叶树种或阔叶树种的可能分布区域。结合实地调查数据进行验证和修正后,能够较为准确地绘制出这些物种的分布地图。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物种分布调查的效率,而且通过大范围的遥感数据,可以覆盖那些难以到达或危险的地区,从而获得更全面的物种分布信息。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实地调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用于确定物种的实际分布位点。将这些点位信息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进行整合,可以进一步细化物种分布范围的边界,提高物种分布数据的精度。同时,对于一些珍稀濒危物种,可以通过GPS追踪其个体的移动轨迹,了解其栖息地利用情况和活动范围,为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此外,GPS技术还可以用于监测物种的季节性迁徙模式,这对于理解物种的生态需求和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物群落结构调查

遥感(RS)技术可以获取植被的高度、盖度、郁闭度等信息,这些参数是反映生物群落结构的重要指标。例如,通过激光雷达(LiDAR)遥感技术可以精确测量森林的垂直结构,包括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高度分布,从而了解森林群落的分层情况。这些信息对于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信息系统(GIS)则可以对不同尺度下的生物群落结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群落结构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例如,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地貌区域内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揭示地形对生物群落分布和组成的影响,为生物多样性的空间格局研究提供支持。GIS还可以用于模拟和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对生物群落结构的潜在影响,帮助科学家和决策者制定相应的保护和管理策略。

(三)栖息地评估

遥感(RS)影像能够提供栖息地的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源分布等基础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解译和分析,可以评估栖息地的适宜性和质量。例如,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可以利用RS监测湿地的面积变化、水位波动以及植被类型的演替情况,判断湿地栖息地的稳定性和健康状况。这些评估结果对于保护和管理湿地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进一步对栖息地进行破碎化分析、连通性分析等,确定栖息地的斑块大小、形状、隔离程度以及生态廊道的分布情况。这些分析结果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有助于识别需要优先保护的栖息地核心区域和关键生态廊道,为建立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地网络提供科学依据。GIS还可以用于模拟栖息地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为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决策支持。

四、3S 技术在生物多样性评估中的应用

(一)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

基于 RS 数据提取的植被类型、覆盖度等信息,结合实地调查的物种丰富度数据,可以在 GIS 平台上计算各种生物多样性指数,如 Shannon - Wiener 多样性指数、Simpson 多样性指数等。这些指数能够定量地描述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和均匀程度,反映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通过对不同时期的 RS 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计算生物多样性指数的时间变化,评估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趋势。例如,对比多年的卫星影像数据,分析某一地区森林砍伐或植被恢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从而监测人类活动或生态修复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识别

综合运用 RS 和 GIS 技术,整合生物多样性数据(如物种分布、生态系统类型等)以及环境数据(如气候、土壤、地形等),可以通过空间分析方法确定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这些地区通常具有物种丰富度高、特有种集中、生态系统独特等特点,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域。

GPS 技术在实地调查中可以对热点地区内的关键物种和重要生态系统进行精确定位和标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保护这些区域提供详细的地理信息,同时也便于对热点地区的保护成效进行长期监测和评估。

(三)生物多样性威胁评估

RS 数据可以监测土地利用变化、森林火灾、病虫害爆发等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的因素。例如,通过分析卫星影像中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情况,及时发现森林被开垦为农田、建设用地扩张等导致栖息地丧失的现象;利用遥感监测森林火灾的发生范围和强度,评估火灾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程度。

GIS 能够将这些威胁因素与生物多样性分布数据进行叠加分析,直观地展示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状况及其空间分布格局。通过这种分析,可以确定哪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最为严重,从而为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和优先保护顺序提供决策依据。

五、3S 技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中的应用

(一)自然保护区规划

遥感(RS)技术在自然保护区规划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对拟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区域进行全面的生态环境调查,通过获取地形、植被、土地利用等基础信息,为保护区的边界划定提供科学依据。例如,根据植被类型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利用RS影像可以精确地确定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范围,确保关键的生态系统和珍稀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此外,RS技术还可以监测保护区内的环境变化,为保护区的长期管理和保护策略的调整提供数据支持。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规划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结合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生物多样性分布等因素,合理布局保护设施、科研监测点、巡护路线等。同时,通过GIS的网络分析功能,可以优化保护区与周边地区的生态廊道建设,促进生物的扩散和迁移,增强保护区的生态连通性,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整体效果。GIS技术还可以用于模拟和评估不同规划方案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设计

利用遥感(RS)数据可以识别潜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如河流廊道、山脉廊道等。这些廊道通常是生物迁移和扩散的重要通道,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平衡具有关键作用。通过分析RS影像中的植被覆盖、地形起伏等信息,可以确定廊道的适宜宽度、走向和连接方式,确保廊道能够有效地促进生物种群之间的交流和基因流动。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以对保护廊道进行详细的规划和设计,评估廊道建设的可行性和生态效益。结合实地调查数据和GPS定位信息,GIS技术能够确定廊道内需要保护和恢复的关键节点和栖息地片段,制定相应的植被恢复和保护措施,确保廊道的生态功能得以有效发挥。此外,GIS还可以用于模拟和评估廊道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廊道的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廊道能够为生物的迁徙和交流提供安全、连续的通道。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决策支持

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这三种技术统称为3S技术,它们共同构建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能够整合多源数据,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决策提供全面、准确、实时的信息支持。决策者可以通过该平台直观地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分布格局、变化趋势以及面临的威胁等情况,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政策和规划。该平台还可以用于监测和评估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为保护工作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基于3S技术的空间分析和模拟功能,可以对不同的保护方案进行预评估和比较,预测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效果和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例如,通过模拟不同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下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情况,选择最优的方案,实现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调共进,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此外,3S技术还可以用于评估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适应性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支持,确保生物多样性的长期保护。

六、结论

尽管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这三项技术,统称为3S技术,在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遥感数据的分辨率和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复杂地形和植被茂密地区,数据的准确性可能受到一定影响;3S技术的应用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昂贵的设备,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一些地区的推广应用;不同3S技术之间以及与传统调查方法之间的数据融合和协同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集成和方法创新。

展望未来,随着 3S 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高分辨率、高光谱遥感卫星的不断发射,将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精确的数据源;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与 3S 技术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提高生物多样性信息的提取和分析效率,实现生物多样性的智能化监测和评估;同时,随着技术成本的降低和普及,3S 技术将在更多的地区和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博.3S技术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林业科技情报,2024,56(03):124-126.

[2]毛福来.3S技术在洮河生态建设管护中心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南方农业,2023,17(24):104-107.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24.033.

[3]冯蔚,刘有成,王明怀.3S技术在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7,(09):78-79.DOI:10.14051/j.cnki.xdyy.2017.09.045.

[4]黄桂林,张建军,韩爱慧,等.3S技术在辽河三角洲湿地监测中的应用——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及其生物多样性的遥感监测系列论文之二[J].林业资源管理,2000,(05):51-56.DOI:10.13466/j.cnki.lyzygl.2000.05.013.

[5]高瑞莲,吴健平.3S技术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0,(03):20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