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精心实验 用心思考 用眼发现

作者

朱涛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张湾云湾光彩小学

【内容摘要】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 、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 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拥有一双慧眼,找到适合学生探究的方法,创造科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学习、去思考、 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科学知识。这就要求我们都要用心思考、用眼发现,快乐学科学。 一、动手操作;二、积极求异;三、培养想象力;四、重视观察;五、手脑并用。

【关键词】思考   观察    求异    想象    手脑并用

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科学的智慧,分析科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科学知识。这就要求我们都要用心思考、用眼发现,快乐学科学。在实际教学中应尝试以下几点:

一、观察操作思考规律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学阶段的科学实验要着力体现一个“趣”字,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引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如我在教学鄂教版十一册《庞贝城毁灭》时,我先用一个装满红色水的矿泉水瓶,再盖子上扎几个孔然后盖紧瓶盖,讲解到火山形成时,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学生看到了实验现象,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用心思考,积极投入到接下来的探究学习之中。而且还让他们通过实验自己总结,力量的大小和瓶中水喷射的高度有直接的关系。

在学生探究动手前可以先请学生设计一份实验方案,把原来直接向学生提供材料而让学生想一想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比较合理,在动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探究中一边动手一边做记录,再想想探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留一点时间请学生进行课后反思,谈谈探究的体会和感受,相互之间做一些评价。这些环节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指手划脚或省略,使学生真正懂得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二、积极求异

求异是创新的基础,人类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倡导求异,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不拘泥于一种答案的习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面对教材权威敢于“班门弄斧”,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如教学环形山的形成时,学生猜测后设计实验,有的学生提出的设计意见,别的学生认为这样做费劲麻烦,并提出新的方法,迅速验证环形山的形成。对此,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思维能力。

三、培养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想象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在想象中实现知识的创新。如教学各种自然灾害的形成时,引导学生想象,是由什么原因形成的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震,学生已有一定的科学经验,通过分析他们能够想得到基本的形成原因,想象后,再进行试验验证,这样,既把旧知识进行巩固,有机的联系起来,又让学生参与了新知的形成过程,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表象,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形成概念。

四、重视观察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观察的持久性: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经常抓不住观察的重点,注意些不该注意的东西,如: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时,本该观察被加热物发生的现象,但有些学生却只看到了酒精灯的火焰在跳动。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观察的准确、全面、细致。所以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方向,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习惯。

五、手脑并用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如:在探究《潜望镜》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潜望镜感兴趣的问题,诸如:潜望镜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潜望镜?电磁铁能放在哪里?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若有极性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