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韩波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初中部
摘要:本文从生本教育理念出发,探究初中物理教学现状与改革路径。通过分析当前教学困境,提出重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评价机制以促进全面成长两方面策略。以学生为本位构建教学模式,创设贴近生活情境,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能有效提升学习积极性促进核心素养培养。将生本教育理念融入物理课堂,既能解决学科教学难点,又能实现因材施教目标,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生本教育;初中物理;教学情境
引言:生本教育作为当代教育改革重要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个体差异,关注全面发展。初中物理作为基础学科,抽象性与实践性兼具,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具有独特价值。然而传统物理教学中常见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主体性,导致学习热情不高,思维能力发展受限等问题。基于此探索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物理教学改革路径,构建科学有效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具有重要现实作用。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本教育理念的实施现状
当前初中物理教学领域,虽然生本教育理念已获广泛认同,但实际推行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一课堂模式转变不彻底,表现为教师习惯于知识灌输,过分关注解题技巧训练,学生参与度低,主动思考机会有限。其二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物理概念抽象难懂,学生无法建立有效联结,导致学习兴趣缺乏。其三实验教学形式化严重,学生常处于被动观察地位,缺少亲身体验与探究机会,致使科学思维培养受阻。其四评价体系单一,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忽视学习过程评价与能力素养考察,造成学生功利学习心态。
师资队伍对生本教育认知存在偏差,部分教师虽认同理念但缺乏实践指导,教学行为与教育理念脱节。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实验条件与信息化环境建设滞后,制约教学活动开展。课程安排方面,学时紧张,教学任务繁重,教师难以兼顾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常因进度压力而放弃创新教学尝试。学生群体差异明显,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难以实现个性化教学,常采取中间路线应对,导致两端学生需求无法满足。家校合作机制不完善,家长对物理学科认知片面,过分关注分数而忽视能力培养,对生本教育实施形成阻力。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建立
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入教学,精心选择与学生日常经验相关物理现象作为切入点,使抽象概念具象化,引导学生从熟悉环境中发现物理规律。构建问题驱动型课堂,通过设计层次分明、梯度合理问题链,引导学生经历质疑-探究-解决全过程,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转变实验教学模式,由演示实验向探究实验转变,允许学生自主设计方案,亲手操作,体验发现喜悦。整合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呈现微观世界,丰富教学手段,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实施分层教学策略,针对认知水平差异,设计基础型、提升型、拓展型任务,确保每位学生获得成就感与进步空间。建立合作学习机制,组织小组讨论与项目探究,培养协作精神与表达能力。创新作业形式,增加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任务比例,激发学习积极性。拓展课外物理活动,提供展示平台与成长空间。
以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融化和凝固》教学为例,课前让学生收集冰雪融化、金属铸造等生活现象图片或视频,引发思考相关物质状态变化规律。课堂设计冰块融化全过程观察实验,学生分组操作,记录温度变化曲线,发现恒温现象,自主探究融化吸热本质。通过为何冬季撒盐除雪等贴近生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影响融化因素,形成概念网络。运用信息技术展示分子运动微观过程,帮助理解状态变化本质。创设设计冰淇淋保存装置情境,要求学生应用融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针对不同基础学生,提供多层次任务:基础组观察记录现象,提高组分析影响因素,拓展组探究应用价值。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从单纯关注学习成绩向关注全面发展转变,建立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改机制,使评价真正服务于成长。构建多元评价主体,打破教师单一评价格局,引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参评等多元主体,全方位反映学习状况。丰富评价内容,除知识掌握程度外,重点考察科学思维、实验能力、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等核心素养要素,形成综合素质画像。创新评价方式,实施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立物理学习档案袋,记录成长轨迹,体现进步与努力。针对不同学习任务设计匹配评价工具,如实验操作量表、探究报告标准、物理思维能力诊断等,提高评价精准度。优化反馈机制,改变传统只给分数不给建议做法,提供具体、建设性反馈意见,帮助学生明确改进方向。将评价结果运用于教学改进,找出学习难点与教学盲区,及时调整策略与内容。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关注每位学生闪光点与进步空间,设立多维度奖励标准,激发内在学习动力。
以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直线运动》教学评价设计为例,构建全方位素养导向评价系统。课前通过情境问卷了解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各类运动现象观察体验,确立个性化学习起点。课中采用运动分析能力阶梯评估法,设计从描述现象、测量数据、绘制图表、分析规律到应用解决问题五个层级评价标准,学生可通过小车匀速运动实验展示不同层级能力。实验过程中采用小组互评机制,围绕实验设计合理性数据采集准确性图像绘制规范性结论分析深刻性等维度进行多角度评估,培养批判性思维与科学态度。引入电子记录系统,学生利用手机应用记录物体运动轨迹,获取速度-时间关系,形成数字化学习证据。课后布置开放性评价任务解读交通安全,要求学生收集分析交通事故案例,应用速度、加速度等物理概念解释成因,提出安全建议,体现物理知识社会价值。建立直线运动概念地图评价方法,学生自主构建概念间关联,展现知识结构化程度。
结论: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物理教学改革是系统工程,需要教育理念、课堂模式、评价机制等多方面协同推进。通过重构教学情境,创设生活化学习环境,实施问题驱动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确立主体地位。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学习过程与能力发展,能科学引导学习方向,促进核心素养提升。将生本教育理念融入初中物理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更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罗生快.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8,(Z3):68-70.
[2]蒋金峰.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J].新课程(上),2015,(03):24.
[3]茅卫军.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探索[J].考试周刊,2015,(0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