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语文和劳动教育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新路径
李丽
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第三小学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及存在困境,提出了资源整合构建体系、方法创新完善机制两大策略路径。校园中学生菜园、剪纸室、扎染工艺室及图书室等特色场所为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提供了丰富实践平台,而建立系统化课程内容体系与创新实施机制则是破解融合发展困境关键所在。本文旨在为推进语文学科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提供可行性建议,促进学生获得语言文字能力与劳动素养协同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育;劳动教育;校本课程
一、审视现状,把握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校本课程发展困境
当前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普遍呈现出理念先行而实践滞后现象。各校虽已认识到学科与劳动教育融合重要性,但实际操作层面仍面临诸多困境。其一校本课程缺乏系统性规划,多停留于零散活动层面未能形成完整体系。部分学校仅在特定节日或活动周开展主题性劳动实践,与语文学科教学衔接不够紧密,难以实现知识迁移与能力迁移。其二师资队伍专业素养制约融合深度,语文教师普遍缺乏劳动教育专业知识与实践指导能力,劳动技能教师则对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理解不足,跨学科协作机制未能有效建立。
其三教师评价体系单一化制约课程创新,现有评价方式主要关注学生语文学科知识掌握情况,对劳动过程与劳动成果评价关注不足,未能形成多元立体评价机制。其四家校社协同不足导致实践场域受限,校内资源虽有菜园、剪纸室等特色场所,但与家庭、社区联动不够,难以拓展实践广度与深度。最终信息技术支撑不足限制融合创新,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应用水平较低,未能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融合形式、提升融合效果。
二、整合资源,构建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校本课程内容体系
基于校内菜园、剪纸室、扎染工艺室、图书室等特色场所,能构建五大核心课程模块:一是四季农耕文学单元,将传统二十四节气农耕谚语、诗词与菜园种植活动结合,让学生在劳作中感受文学魅力;二是非遗文化传承模块,引导学生在剪纸室、扎染工艺室中学习民间工艺技艺,同时阅读传统文化典籍,撰写工艺说明书,实现手工技能与语言表达能力共同提升;三是文学作品实践转化环节,选取描写劳动场景文学作品,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后还原作品中劳动场景,通过亲身实践体悟作品内涵;四是劳动智慧表达板块,鼓励学生记录劳动实践过程,撰写观察日记或创作诗歌散文,提炼劳动哲理,提升思辨与写作水平;五是劳动文化展演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开展主题演讲、情景剧表演等活动,展示劳动成果与语言运用能力。这五大模块立足校本资源,紧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螺旋上升课程结构,低年级侧重感知体验,中年级注重技能习得,高年级强调文化理解与创新表达,构成完整内容体系。
以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司马光》一课为例,能设计古代劳动智慧探究主题课程。先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司马光砸缸救友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古人应急处理智慧;然后组织学生前往学校图书室查阅资料,收集古代农具、生活用具图片与介绍,了解缸等器具在古代生产生活中功用;同时撰写制作说明书;再指导学生围绕如何保证安全饮水主题设计简易净水装置,在菜园中取水进行过滤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与结果;最终组织劳动创造智慧,智慧改变生活主题班会,学生分享调查发现与实验成果,编演司马光砸缸救人场景,并进行安全自救互救知识宣讲。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创新方法,完善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校本课程实施机制
构建跨学科教师协作共同体是首要环节,组织语文教师与劳动技能教师定期开展主题研讨、共同备课、互相听课评课活动,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专业互补,共同提升课程开发实施能力;深化教学组织形式变革则是重要突破口,能采用项目学习法、场景体验式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式,每个项目设计应包含阅读写作等语文实践与具体劳动技能训练,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自然融通两个领域知识技能;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则是保障机制,既要关注语文学科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也要重视劳动过程表现与劳动成果质量,同时引入师生互评、小组互评、家长参评机制,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拓展家校社协同育人渠道则是拓展途径,邀请家长与社区能工巧匠参与课程实施,开放社区劳动实践基地供学生体验学习,形成校内外资源互通共享格局;加强信息技术支撑则是创新手段,建立数字资源库,开发微课与虚拟仿真实训项目,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课程实施空间与形式;建立常态化反馈调整机制则是持续改进保障,根据实施效果及时优化调整课程内容与策略,确保课程不断完善。
以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守株待兔》教学为例,能实施认识农耕、体验智慧融合课程。先采用场景体验式教学法,语文教师与劳动技能教师共同设计课程,带领学生阅读《守株待兔》寓言故事,讨论故事蕴含道理;然后组织学生前往学校菜园,亲身体验农作物种植过程,了解农作物生长规律与特点,通过实践认识到农业生产需要付出劳动与智慧,不能像故事中农夫一样守株待兔、投机取巧;接着让学生分组合作,每组选择一种蔬菜进行种植实验,对比不同劳动方式对农作物生长影响,如常规浇水施肥组、科学配方施肥组、懒惰种植组等,并定期记录观察日记,撰写实验报告;同时在图书室查阅资料,了解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农耕智慧,搜集农谚谚语,编写科普手册;最终开展劳动创造收获主题展示活动,学生展示种植成果与调查报告,进行演讲或辩论,围绕应当如何正确对待劳动主题发表见解。整个过程中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既评价学生对课文理解与语言表达能力,也评价劳动过程态度与实践成果,引入学生自评互评与家长参与评价。
结论:本文通过剖析现状困境,提出了整合资源构建内容体系、创新方法完善实施机制两大路径策略,为推进语文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行性方案。充分利用学校特色场所资源,构建系统化课程内容体系,建立科学高效实施机制,能有效促进语文与劳动教育互促共进。未来探究应进一步关注融合课程实施效果评估,探索不同学段融合路径差异,持续深化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理论与实践探究,为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提供更加科学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简小花.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策略探索[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08):109-111.
[2]韦桃.农村小学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路径[J].智力,2024,(20):1-4.
[3]黄红旭.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探索[J].新智慧,202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