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第十课《走进民法典》
樊艳妮
万荣县城镇中学 044200
一、案例背景
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法治教育在中学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公民素养,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法律条文背后的价值理念。本案例围绕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课第十课《走进民法典》展开,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民法典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和规则意识。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明确其与每个人生活的密切关系,并从中认识到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将抽象的法律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实例,帮助学生建立法治观念,培养守法意识。
二、案例描述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民法典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运用,理解民法典的基本概念及其调整对象,掌握民法典保护的主要权利,包括人身权、财产权、合同权益和知识产权等。
2.法治观念: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如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纠纷,引导学生运用民法典的相关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提高法律思维能力和运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3.责任意识:通过分析生活情境,邻里之间因安装摄像头产生的矛盾,引导学生认同民法典蕴含的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价值理念,增强尊重他人权利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民法典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掌握民法典保护的主要权利内容。
难点:运用民法典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法律思维。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一组生活情境图片:同学们,请看屏幕上的图片,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境。你能发现这些情境中隐藏着哪些法律问题吗?
屏幕上展示:
学生在医务室接受体检,医生记录个人健康信息
邻居安装摄像头监控,摄像头部分朝向他人家门
某人租房后,房东随意进入房间查看
商店购物小票上显示个人详细信息
教师引导讨论:这些看似普通的生活场景,实际上都与我们的权利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民法典,了解它如何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二)新知探究
活动一:认识民法典
教师提问: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你知道它主要调整什么方面的关系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民法典主要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教师展示民法典的核心价值理念: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
活动二:保护人身权
教师设置情境:医务室为学生进行健康检查,需要记录健康信息并通知家长。这涉及哪些权利?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引导:这涉及我们的隐私权。隐私权是指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和私密信息不被侵犯的权利。
教师补充:法律保护生命权和健康权,这是我们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当生命和健康受到非法侵害时,我们有权依法自卫和请求法律保护。
活动三:保护财产权
教师出示案例:某同学存了两年的压岁钱购买心仪已久的电子产品,一周后发现产品有质量问题,但商家拒绝退换。他应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民法典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权人对自己的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教师补充:民法典还规定了继承权,确定了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继承顺序,明确了遗产的分配原则。
活动四:保护合同权益与知识产权
教师设置情境:某学生在网上订购了一批学习资料,付款后商家一直未发货。这涉及什么权益?如何维护?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这涉及合同权益。合同是当事人之间确立的合法权利义务关系,受法律保护。遵循诚信原则、依法履行合同是合同当事人的义务。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当我们使用他人创作的作品时,需要尊重原创者的权利。知识产权保护既是对劳动的尊重,也有利于鼓励创新。
(三)实践应用
教师组织情境模拟活动: 我们现在模拟一个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境,请各小组讨论如何运用民法典知识解决问题。
情境:某社区居民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将监控摄像头对准他人家门口,并将录制的视频发布到网络上。
学生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强调保护隐私权的重要性,以及依法维权的途径。
(四)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走进了民法典,了解了它如何保护我们的人身权、财产权、合同权益和知识产权。
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民法典有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民法典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部基础性法律,是一部体现我国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民法典,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规范。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要学习、遵守、维护、运用民法典,做民法典的宣传者和积极践行者。
布置作业:设计一份走进民法典主题的法治宣传手抄报,内容包括:民法典的核心要义、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民法典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三、课堂总结与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境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法律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民法典的重要性和相关权利的内涵。
然而,案例素材可进一步贴近学生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堂活动设计可更加丰富多样,如增加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环节;教学评价方式也可更加多元,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实际能力提升。
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法治教育必须联系实际,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在未来教学中,将继续探索如何将法律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内容,引导学生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尊重他人权利,履行相应义务,成为法治的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