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发展性评价提高初中生数学素质
刘宏
报应县开发区国际学校
摘要:本文围绕发展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讨,从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优化过程性评价方法、完善反馈矫正机制三方面入手,分析如何通过科学合理评价机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提升应用素养。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关注个体差异,尊重成长规律,能有效促进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形成,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发展性评价;初中数学;学习兴趣
一、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传统的数学评价过于关注考试成绩与分数高低,忽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致使众多学生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成为破解此困境关键。教师需打破单一评价模式束缚,建立包含知识掌握、技能应用、思维拓展、情感态度等多维度评价指标,全面考察学生表现。引入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机制,让学生参与评价全过程,体验成就感。注重定性与定量评价结合,既关注量化指标,又重视质性发展。比如,课堂表现可从提问质量、解题创新性、合作交流效果等维度综合评估;作业评价可采用等级制与评语制结合方式,突出个性化反馈;阶段性成果展示则通过数学小报、微型研究、实践活动等多样化形式呈现学习成效。
智能技术应用也为多元评价提供新途径,借助数字平台构建学习档案袋,记录成长轨迹,生成数据分析报告,形成可视化评价结果。这种全方位评价体系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空间,使其在感受成功喜悦中逐步建立数学学习信心,培养浓厚兴趣。评价过程中教师还应特别关注后进生进步幅度,给予及时鼓励,避免挫折感累积,促进学习动力形成。当学生感受到评价不再是简单判断优劣工具而是支持自我提升助手时,学习主动性显著增强,对数学探索热情持续高涨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坚实情感基础。
二、优化过程性评价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离不开科学评价引导,而过程性评价恰能聚焦学习全过程,为思维发展提供持续支持。优化过程性评价方法应遵循重过程、轻结果、重发现、轻灌输、重思路、轻答案原则。过程性评价注重捕捉学习全过程中各关键环节表现,关注学习策略选择、问题分析深度、思路构建路径等方面。通过设计梯度挑战任务,引入观察记录、思维导图、学习档案等多样化工具,记录思维发展轨迹。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鼓励多角度思考与多解法尝试,评价标准着重考察思路清晰度与方法灵活性。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构建集体智慧平台,评价既关注个人贡献也重视团队协作。重视错误资源利用,从错误中提炼学习机会,培养批判性思维。确保评价内容与数学核心素养紧密联系,评价方式灵活多变,评价结果能真实反映思维水平。比如,几何证明评价关注推理严密性,应用题评价侧重建模能力,开放题评价看重创造性表现。
以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为例,教师可构建立体化过程性评价体系培养几何思维能力。在学习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前,设计前测任务评估学生已有认知基础,包括对图形全等概念理解程度与基本作图技能掌握情况。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发现-应用模式,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比如,学习边角边判定时,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操作、软件模拟等方式探索何种条件可确定唯一三角形,让学生自主总结规律,教师通过提问、观察记录学生思维过程。设计三级递进作业:基础题检验定理理解、提高题考查证明能力、拓展题激发创新思维。学生解题过程中,教师不仅关注结果正确与否,更关注推理链完整性与逻辑性。通过建立几何思维档案袋,收集学生证明题草稿、思维导图、错误分析等材料,跟踪记录思维发展变化。组织思维风暴活动,针对同一证明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证明思路,从简洁性、创新性、通用性等维度进行评价,培养多维思考能力。特别注重关键能力培养,如条件分析、辅助线添加、性质运用等几何证明核心要素,每次作业评价都围绕这些关键点给予具体的反馈。全章学习结束后,设计综合性任务,如设计全等三角形应用情境或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从知识迁移与应用创新角度评价学习成效,促进几何思维能力全面提升。
三、完善反馈矫正机制,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素养
构建即时反馈系统,打破传统滞后反馈模式,通过课堂提问、小测、电子答题器等方式获取学习情况,实现问题早发现早解决;课后借助在线平台提供个性化的练习与反馈,确保学习进度合理调整。优化反馈内容质量,避免仅作对错判断,转而提供具体、明确、可操作建议。针对计算错误,不仅指出错处,还分析原因,提供改进策略;对于思路不清晰问题,引导梳理知识框架,建立概念联系。建立递进式矫正体系,根据问题性质分层实施矫正措施:基础性错误通过典型例题强化训练;思维性障碍组织专题讨论突破;应用性困难通过情境模拟克服。培养学生自主反馈能力亦十分重要,可设计自查表引导反思,组织互助小组促进互启,开展错题分析提升纠错效率。反馈矫正过程应紧密结合生活情境,创设真实应用场景,让学生体验数学工具价值,通过项目式学习活动,引导将抽象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以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为例,教师可构建多层次反馈矫正机制提升应用素养。首先建立概念理解反馈通道,针对轴对称基础概念掌握情况进行摸底,设计轴对称现象识别任务,通过学生对称点、对称线判断情况反馈概念理解障碍并据此组织针对性解析。比如当发现部分学生混淆对称轴与对称中心概念时,立即引入实物演示、动态软件等直观手段澄清概念区别,强调轴对称特征。其次构建技能应用反馈矩阵,设计作图、计算、证明等多种类型作业,全面检测技能掌握程度。在学生绘制轴对称图形过程中,不仅关注结果准确性,更关注作图思路与方法,采用错误分类分析法,将常见的错误如对称点位置确定不准、距离保持性忽略等问题分类整理,形成典型案例库,组织学生共同分析错因,探讨改进方法。再者,创设生活应用反馈情境,引导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寻找轴对称现象,设计轴对称艺术创作项目,要求学生利用轴对称原理设计图案、标志或建筑模型,从作品实用性、创新性、美观性等角度进行互评,引发对轴对称应用价值思考。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发展性评价作为现代教育理念重要体现,通过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优化过程性评价方法、完善反馈矫正机制,能全面提升初中生数学素质。研究发现,科学实施发展性评价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提升应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未来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更新评价理念,创新评价方法,强化评价反馈,真正实现评价育人功能,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龙. 初中生数学学习发展性评价改进策略[J]. 学周刊,2023(2):64-66.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02.021.
[2] 余金耀. 初中生数学学习评价体系的实践研究[D]. 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08. DOI:10.7666/d.y1400156.
[3] 洪高明. 浅谈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进行发展性评价[J]. 人文之友,2018,9(9):148. DOI:10.3969/j.issn.2096-4684.2018.0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