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作者

牛素萍

兰州市中山小学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手段提升思维能力,构建交流平台促进成果共享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研究表明,合理运用问题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多样化教学手段有助于培养数学思维,科学构建交流平台则能促进学习成果转化。实践中应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其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与创新精神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索;问题情境

引言:小学阶段作为学生认知发展关键期,培养学习主动性与探索精神尤为重要。传统数学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主体地位,限制了创新思维发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转变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成为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不仅能够获取知识,更能培养问题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教学手段、构建交流平台等方式,引导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动探索,提高学习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兴趣

良好的问题情境应贴近生活实际,符合认知水平,包含适当挑战性。通过精心设计现实场景,使抽象数学概念具体化,增强学习亲切感。问题设计需遵循递进原则,初始阶段给予明确引导,随后逐步减少提示,扩大探索空间。开放性问题设置鼓励多角度思考,允许不同解题策略存在,培养创新思维。情境创设应注重艺术性,融入故事情节、游戏元素,营造轻松愉悦氛围。教师引导要把握恰当,既不过度干预限制学生思考又不放任自流致使学生迷失方向。问题难度控制尤为重要,太简单则缺乏挑战性,太复杂则可能打击信心。问题情境应具有启发性,能引发学生思维冲突,激起求知欲望,促使主动探索解决方案。教师还应注重问题设计逻辑性,使情境自然引入知识点而非生硬叠加,确保学习内容与问题情境有机统一,实现知识习得与能力培养双赢。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中,可创设校园植树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课堂伊始,教师展示学校绿化平面图,提出问题:学校计划在操场周围种植树木,南北两侧各32棵,东西两侧各48棵,共需准备多少棵树苗?学生发现计算涉及两位数乘法,通过已有知识尝试解决。随后教师引导思考:若学校有12个班级参与植树,每班负责栽种相同数量,各班需栽种几棵?此问题设计引入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必要性。接着设置探究任务:若南北两侧改为种植36棵,东西两侧改为54棵,现有树苗260棵,是否足够?让学生尝试多种计算方法并比较效率。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规律,从具体问题中提炼算法。教师适时引导归纳计算步骤,建立系统解题思路。课堂后半段,教师创设植树队规划情境:若每棵树占地面积为4平方米,学校可供植树面积为640平方米,最多能种植多少棵?引导学生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实用价值。

二、优化教学手段,深化思维能力

实物操作活动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通过亲手实践感受数学规律,建立直观表象,为抽象思维奠定基础。信息技术辅助则能突破传统教学局限,利用多媒体呈现动态变化过程,使抽象概念形象化;教育软件提供探索工具,支持虚拟实验发现规律。在线学习平台创设探究任务,拓展学习资源。探究性学习方法引入对提升思维品质尤为重要,引导学生经历完整探究过程,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设计对比实验活动,强化分析综合能力,组织归纳总结环节提升抽象概括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当思维引导者,适时提供思维支架,帮助跨越认知障碍,通过层层设问,引发深入思考。采用差异化指导,满足不同水平学生需求,问题链设计也是优化教学手段重要方式,通过问题间内在联系引导思维深入形成系统认知结构。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教学中可通过多样化教学手段深化思维能力。导入环节设计动物奥运会情境游戏,呈现兔子跳10米,青蛙跳5米,蜗牛爬2米等数据,引导提问:兔子跳跃距离是蜗牛爬行距离几倍?青蛙跳跃距离是蜗牛爬行距离几倍?兔子跳跃距离是青蛙跳跃距离几倍?通过具体比较建立初步倍数概念。随后引入实物操作环节,发放不同长度彩色绳子,让学生两两组合测量比较,填写发现表,归纳倍数关系表达方式。为深化理解,教师出示电子教具展示动态倍数变化过程:当一根绳子长度固定,另一根变化时,倍数如何变化;当两根绳子同比例变化时,倍数是否改变。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倍数变化规律。接着设计思维拓展环节:一条绳子长12米,另一条绳子长4米,第一条是第二条几倍?若要使两条绳子倍数关系变为2倍,应如何调整?有几种可能?引导学生思考倍数应用价值。随后组织倍数大挑战小组活动,提供实际问题:学校举办趣味运动会,甲班同学绕操场跑了3圈,乙班同学绕操场跑了9圈,丙班同学绕操场跑了6圈,求三个班级间跑步圈数倍数关系。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建立倍数关系网络,培养复杂问题解决能力。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构建交流平台,促进成果共享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构建是促进交流关键。教师应科学分组,考虑学生能力互补性;明确合作规则,培养团队意识;设计合理任务,确保每位学生参与机会。小组内交流使不同思维方式碰撞,促进认知发展。如解决应用题时,各成员可提出不同解法,通过讨论比较优劣,达成共识,既拓展思路又培养评价能力。

课堂展示评价环节设计亦不可忽视。提供成果展示机会,让学生分享探索过程与结果;组织同伴互评活动,学习欣赏他人优点;引导反思总结环节,梳理知识点,提炼方法论。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关注表达能力培养,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述想法,形成清晰思路。

拓展学习社区建设能延伸课堂学习成效。组织校内数学活动如数学节、数学竞赛等,创造展示平台;开展实地考察活动,将数学应用于现实情境;建立网络交流空间,分享学习资源。这些交流活动使学习突破时空限制形成持续探索氛围。教师还应注重家校合作,引导家长理解支持探索性学习,共同营造良好学习环境,使自主探索精神得到强化。

结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理念。通过创设生动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培养思维能力;构建广泛交流平台,促进成果共享。这一过程中教师角色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学生则由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探索者。未来教学实践中应进一步深化教学研究,完善支持系统,使探索式学习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多加·巴图巴依尔. 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如何为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条件[C]//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3:1-4.

[2] 多加·巴图巴依尔. 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如何为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条件[C]//第二届智慧教育教学与发展论坛论文集. 2022:1-4.

[3] 胡星华.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J]. 读与写,2022(35):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