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群文阅读的高中语文微专题教学实践研究
张小英
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 新疆 阿克苏 843000
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基于群文阅读的高中语文微专题教学实践,剖析群文阅读与微专题教学概念及融合意义,阐述实践策略并结合案例分析成效,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创新且实效的模式,助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群文阅读;高中语文;微专题教学
一、引言
在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拓展以及审美鉴赏能力是核心目标。然而,传统的单篇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难以充分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和思维发展要求。群文阅读强调多文本的系统性整合,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深化理解;微专题教学则聚焦于具体的知识要点或主题,进行深入挖掘与探究。二者的有机融合,为高中语文教学开辟了新路径,能够显著丰富教学内容,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群文阅读与微专题教学概述
2.1 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围绕特定议题,甄选一组结构化文本,师生通过共同阅读与集体探讨,达成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共识(于泽元等,2018)。这种阅读方式突破了单篇阅读的束缚,学生在多文本的交互阅读中,能够拓宽阅读视野,锻炼比较、分析、归纳等高阶思维能力。例如,围绕 “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这一议题,选取诸如《诗经·采薇》《登高》等多篇古典诗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意象对于诗歌情感表达的独特作用。
2.2 微专题教学
微专题教学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及易错点,提炼出具有针对性的小型专题,展开深入且系统的教学(黄厚江,2019)。其特点在于目标精准、内容集中,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攻克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例如,针对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实词理解的难点,设立 “高中文言文常见实词解析” 微专题,通过专项训练强化学生对实词的掌握。
2.3 两者融合的意义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基于群文阅读的微专题教学具有显著优势。群文阅读为微专题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文本素材,有助于学生在多样化的情境中构建全面且深入的知识体系。同时,学生在群文阅读过程中,通过对不同文本的自主思考、比较分析与归纳总结,能够有效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以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微专题为例,借助对多部不同小说的群文阅读,学生可以从多个维度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提升分析与鉴赏能力。
三、基于群文阅读的高中语文微专题教学实践策略
3.1 微专题与群文议题的精准确定
教师要紧密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精准提炼微专题。例如,在古代散文单元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在文言文实词虚词理解上的普遍困难,确定 “古代散文实词虚词用法探究” 微专题。同时,围绕该微专题,创设具有启发性与探究价值的群文议题,如 “从多篇古代散文看实词虚词的表意功能”,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探究欲望。
3.2 群文文本的精心选择
群文文本的挑选必须紧密围绕微专题和议题,确保其具备代表性、多样性与关联性。以 “现代诗歌的情感表达” 微专题为例,选择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舒婷的《致橡树》、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等诗歌。这些作品在情感主题、表现手法上既有差异又相互关联,且契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与阅读能力,有助于学生全面且深入地理解现代诗歌情感表达的丰富多样性。
3.3 合理教学流程的设计
导入与议题呈现:借助情境创设、问题引导等方式巧妙引入微专题,并清晰呈现群文议题。例如,在 “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微专题教学起始,播放一段展现历史沧桑的纪录片片段,顺势引出议题,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
自主阅读与思考:学生展开自主阅读群文,教师同步布置具有思考深度的问题。如在 “小说的叙事技巧” 微专题中,要求学生在阅读多篇小说后,细致思考各篇小说在叙事顺序、叙事视角等方面的独特特点。
小组合作与交流:学生分组展开热烈讨论,分享个人阅读心得,共同探讨解决问题。以 “小说的叙事技巧” 微专题为例,小组内成员各抒己见,深入探讨不同小说叙事技巧的运用效果,进而形成小组的统一观点。
全班分享与总结: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在全班范围内展开交流讨论,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微专题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针对各小组的观点进行点评与拓展,系统梳理小说叙事技巧的类型、特点及作用。
3.4 多样化教学评价的实施
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密切关注学生在群文阅读和微专题学习过程中的全方位表现,包括阅读参与度、小组合作能力、问题思考的深度与广度等。终结性评价则通过测试、写作等多种形式,全面考查学生对微专题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能力。例如,在 “议论文论证方法” 微专题结束后,安排学生撰写一篇议论文,以此评估学生对论证方法的实际运用水平。
四、基于群文阅读的高中语文微专题教学案例分析
4.1 案例背景
本案例的实施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在完成必修教材中部分古代诗歌的学习后,为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古代诗歌意象的理解与感悟,开展 “古代诗歌意象探究” 微专题教学。
4.2 教学过程
确定群文与议题:精心挑选《诗经·采薇》《登高》《声声慢》《虞美人》等经典诗歌构成群文,确立 “从经典诗词看古代诗歌意象的丰富内涵” 这一议题。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沉浸于群文阅读,仔细标注出诗中的意象,并深入思考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小组讨论:小组内部积极交流意象标注情况以及各自对意象情感的解读,着重探讨不同诗歌中相似意象的异同之处。例如,针对 “雁” 这一意象,有学生指出在《声声慢》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传递出的是词人李清照国破家亡后的孤寂与思乡之情,与其他诗词中单纯象征游子漂泊的寓意有所不同,引发小组内的热烈讨论与深入探究。
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依次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精彩成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全面总结古代诗歌意象的特点、作用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针对小组代表提出的 “月” 意象在不同诗词中的多样解读,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诗人的人生境遇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加深学生对意象内涵的理解。
拓展延伸:教师提供新的含有典型意象的诗词,让学生进行自主分析意象内涵的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4.3 教学成效
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测试的综合评估,学生对古代诗歌意象的理解实现了显著提升。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参与热情高涨,能够精准且深入地分析意象所承载的情感内涵。课后测试数据表明,学生在古代诗歌意象分析题目上的正确率从原本的 60% 大幅提升至 80%。此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阅读兴趣明显增强,部分学生不仅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还在课后主动阅读更多古代诗词作品,并进行自主探究。例如,有学生在课后深入研究 “柳” 意象在不同朝代诗词中的寓意演变,并撰写了颇具见解的简短赏析。
五、结论
基于群文阅读的高中语文微专题教学为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精准确定微专题与群文议题、精心选择群文文本、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以及实施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能够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教学设计水平,以更好地发挥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未来,应进一步深入探索群文阅读与微专题教学的优化融合路径,持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更为丰富且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 [J]. 语文建设,2018 (12):3-8.
[2] 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 [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9.
[3] 赵镜中。从 “单篇” 到 “群文”[J]. 小学语文,2012 (5):4-8.
[4]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 —— 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