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与生活情境融合策略

作者

高洁

济宁市兖州区实验初级中学

摘要:本文探讨了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融入生活情境的问题,从构建化学情境、融合教学内容、优化实施方法三方面提出策略。通过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素材,将实验内容与现实应用紧密结合,采用项目式学习等创新模式,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提升学习兴趣,培养实践能力,实现化学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化学学科价值与魅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生活情境

一、构建生活化学情境,激发实验探究兴趣

教师需要从学生熟悉食品、日用品入手,如可乐漂浮冰块现象引入密度概念,牙膏成分分析探究日化产品化学本质,厨房调味品酸碱性测试理解pH值应用。这些源于生活实例让抽象化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拉近学生与化学学科距离。课堂上引入家庭厨房微型实验室概念,指导学生观察烹饪过程中各种物理化学变化,例如面团发酵涉及气体产生,蔬菜煮熟过程中颜色变化反映色素分子结构改变。通过设计家庭化学调查活动,让学生记录家中物品化学成分,形成调查报告并分享交流,既扩展课堂学习边界,又培养观察分析习惯。

结合时事热点或科技新闻创设问题情境,如环保材料开发、新能源技术应用等,引导学生思考化学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中作用。教师还可组织参观社区药店、超市、水处理厂等场所,让学生实地考察化学应用场景,感受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联系。这些贴近现实情境不仅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更使他们意识到化学并非遥不可及学科,而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问,从而形成持久学习动力与浓厚兴趣。

二、融合实验教学内容,拓展生活应用能力

化学实验内容设计应突破传统教材局限,主动融入生活应用元素,形成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课程体系。实验内容需体现层次性与开放性,让学生从简单观察逐步走向复杂探究,建立问题意识与科学思维。传统封闭性验证实验可重构为开放性探究任务,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如将氧化还原反应延伸至水果保鲜研究,把溶解度测定转化为饮料配方优化。实验材料选择应贴近生活,鼓励使用家庭常见物品替代专业器材,培养学生变通创新能力,如红甘蓝汁替代指示剂,塑料瓶制作简易分离装置。课程内容组织遵循螺旋上升原则,相同主题在不同学段呈现不同深度,如水质检测从简单观察延伸至成分分析再到净化方案设计。引入项目式学习思路,围绕食品安全、环保节能等主题设计系列实验活动,使化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得到应用与内化。跨学科融合也应成为实验内容设计重要方向,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综合素质培养,如结合物理学制作电池,结合生物学研究植物色素,结合地理学分析区域水质特点。

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的水分子教学中可完美体现实验与生活融合策略。该单元涉及扩散现象、物质溶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内容,这些看似抽象概念实际蕴含丰富生活应用场景。教师需要设计茶艺探究实验,让学生比较不同温度、不同粉碎程度茶叶冲泡效果差异,直观理解温度与表面积对分子运动影响。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各种溶解现象,如洗涤剂去污原理、糖果制作中糖溶解现象、腌制食品中盐渗透过程等,使微观概念通过宏观现象变得可感可知。课堂实验可拓展为家庭实验,如设计制作完美冰镇饮料项目,要求学生应用溶解度知识,探究温度、搅拌、表面积等因素对冲调速度影响,形成科学制作方法。在分子动理论学习中可结合雾霾天气颗粒物悬浮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布朗运动与空气污染关系,进而设计简易空气净化装置。学生还可通过观察不同浓度糖水中葡萄干膨胀程度差异,深入理解渗透现象及其应用,如食品保鲜、生物膜选择透过性等。

三、优化教学实施方法,深化情境育人成效

现代教学应突破传统灌输模式,转向引导探究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项目式学习成为重要教学策略,教师围绕环保、健康等主题设计长期研究任务,学生分组完成从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到结果分析全过程,培养综合能力。课堂组织形式也需突破固定模式可采用翻转课堂,学生先通过视频学习基础知识,课堂时间用于实验操作与深度讨论。角色模拟法能增强学习情境沉浸感,如扮演科研人员身份进行科学调查,模拟质检员角色检测食品成分。教师角色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善于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发思考,适时点拨而非直接告知答案。同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实验过程与结果,重视思维方法与能力表现,如创新性、团队协作、问题解决能力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也成为实验教学重要辅助手段,如虚拟仿真技术可模拟危险实验,移动应用程序可实现即时数据采集与分析。引导学生建立化学学习档案,记录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经历,促进反思总结能力培养。

在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氧气的性质教学中,创新方法应用尤为重要。该单元涉及氧气制备、性质与应用等内容,具有丰富生活联系点。教师需要采用科学调查团项目式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探究生活环境中氧气含量与人类活动关系。首先通过微型实验装置让学生亲手制备氧气,观察不同条件下氧气产生速率变化,体验科学探究乐趣。随后引入环保主题,学生分组调查不同区域(如公园、交通干道、室内等)空气质量差异,测量氧含量变化,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改善建议。为增强学习趣味性,教师需要组织氧气全能王竞赛活动,设置多个挑战站,如燃烧实验站比较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特点,氧气制备站比较不同方法制备效率,生活应用站探究氧气在医疗、工业中应用。课堂引入多媒体资源,通过微视频展示高原缺氧环境中人体反应,引发学生思考氧气对生命重要性。利用翻转课堂模式,学生课前通过视频学习基础知识,课堂时间进行模拟火灾逃生演练,应用氧气支持燃烧原理,分析火灾中安全注意事项。实验评价采用多元方式,不仅关注实验结果准确性,更重视学生观察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表现。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与生活情境融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提出构建、融合、优化三方面策略,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内容重组拓展应用能力,通过方法创新深化育人效果,形成完整教学体系。此类教学模式不仅提升学科知识掌握程度,更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使化学教育回归本真——服务生活、解决问题。面向未来,教师应持续探索实验教学与生活情境融合新途径,构建富有时代特色的化学教育生态。

参考文献

[1] 丁盛. 初中化学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J]. 电脑校园,2021(11):2166-2167.

[2] 吴良根. 生活情境:化学学习的有效脚手架 ——以《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学为例[J].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5(12):87-90. DOI:10.3969/j.issn.1674-4632(z).2015.12.023.

[3] 秀岩. 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策略研究[D]. 内蒙古:内蒙古民族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