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智慧城市下的风景园林设计

作者

刘继尧

身份证号码:13063319941221003X

引言

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双重驱动下,智慧城市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与公共空间的关键组成部分,风景园林不仅承担着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美学价值的功能,更需适应智慧城市对高效管理、精准服务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智慧城市与风景园林设计的基础理论重构

1.1 核心概念界定

智慧城市是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对城市各类数据的全面感知、智能处理和协同应用,实现城市高效管理、资源优化配置、服务精准供给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形态。风景园林设计则是以土地及地上的空间和物体为对象,通过科学与艺术的手段,营造安全、舒适、优美且可持续的人居环境的专业实践活动。它涵盖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注重生态、美学、功能等多方面的协调统一。

1.2 理论融合框架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与智慧城市的理论框架融合体系是一个基于系统论指导的系统,技术—生态—人文三元融合体系。其中,技术作为支撑,提供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智慧化的设计工具与技术手段;生态作为基础,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提升园林环境的持久可持续;人文作为核心,在智慧城市中完善市民高品质生活型的公共活动空间,是市民的精神家园。从横向来看,智慧城市的感知、数据、应用等智慧化的层级技术以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规划、建设、运维等设计环节上下贯通、深度融合。从纵向来看,生态智慧贯穿于智慧城市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全过程之中,指导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技术的应用与设计策略,在实现智慧的同时维持生态平衡;智慧城市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人文关怀贯穿着整个设计过程始终,不论是规划设计的空间尺度还是空间设置等方方面面,其关注的核心是市民自身需求和感受。

1.3 理论支撑体系

风景园林设计融入智慧城市的技术理论支撑包括计算机、信息化、数据科学等学科,可为智慧城市通过物联网技术的信息技术原理(数据通信)、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的数据算法理论、软件编程等,为园林环境数据信息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应用提供技术支撑。风景园林设计融入智慧城市融入的生态智慧理论支撑学科包括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等,可为自然智慧园林的智慧生态系统构建生态策略提供生态科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指导。风景园林设计融入智慧城市人文理论支撑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可为满足人们游憩及美化城市对风景园林的需求,发挥风景园林城市服务功能的人文设计理念提供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理论方向性指导。

二、智慧城市技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体系

2.1 感知层技术

感知层技术是智慧城市技术应用平台的基石,风景园林应用过程中多用于环境信息的采集。感知层的主要设备即传感器,例如温湿度传感器可以了解景观区域内环境空气气候、土壤湿度传感器能够掌握植物生长土壤湿度环境、光照传感器掌握光照强度信息等。此外,视频监控传感器不仅能够监控人群流量、游客行为等,还能够用于排除景观园林安全隐患问题。例如某智慧型公园内大量配置了传感器装置,实时采集空气、土壤、水体环境等数据,然后传输至管理中心。

2.2 数据层技术

数据层技术主要实现对感知层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云计算技术具有大量存储数据和方便扩展数据存储的便利条件,可以满足园林环境大数据量的存储需求。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对数据进行清洗、提取特征、生成模型,分

析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结合大数据分析旅游人在园区中不同的动线分布和在园区各部分停留时间可以分析出不同功能分区使用率和受欢迎程度,以便做好园林的功能分区和园林设施布局。

2.3 应用层技术

应用层技术是智慧城市技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式,主要应用于园林空间管理与服务。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制作出园林的虚拟模型,将现实园林中的各项信息实时反映到虚拟模型之上,管理者通过虚拟模型就能直观地知道园林的运行情况,进行远程管理与决策。智能灌溉系统依据感知层采集到的土壤含水率等信息数据,结合植物需水规律,自动调节灌溉的时间与水量,实现精确灌溉,节水减耗。

三、智慧城市导向的风景园林设计策略

3.1 空间设计策略

以智慧城市建设引导的风景园林空间设计应实现智慧城市智能化和人性化的统一。将收集的数据应用于人们的行动需求和行动模式,并加以梳理后的空间需求,对于游览中聚集区域较多的景点区域,增大休息设施,在人流较多、流向集中区域的场所,交通流线明确,减少人员拥堵,并合理规划不同年龄层次及不同兴趣的活动区域,如儿童活动场所、健身娱乐区域、文化观赏区域等。

3.2 生态智慧策略

生态智慧策略就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充分发挥生态原理,结合智慧城市技术,达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植物配置方面利用大数据分析地域的气候、土壤、植物的生态习性选择适应性强,生态效益好的植物品种,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建设智能化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通过传感器技术对雨量、水位进行监测,智能控制雨水平流的收集和储存使用,用于园林绿地的灌溉、景观用水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基于生态模型和模拟技术,对园林生态系统进行动态评价和优化,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

3.3 市民参与策略

平台构建市民参与平台也是智慧城市导向下风景园林设计市民参与策略的重要保障,通过研发APP、开设线上社区等形式,实现市民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建设监督、运维管理参与。在规划设计时通过平台反馈市民的设计建议,设计师结合市民需求调整设计内容;在建设中通过平台反馈建设情况,监督工程品质;运维管理中可通过平台上报园林内设施损坏情况、环境卫生问题等,并积极参与园林活动策划、组织等。建立共享运维模式,积极动员市民参加园林的日常维护工作,如认养树木,参加志愿服务等。通过积分奖励,荣誉表彰等方式提升市民的参与积极性,增强市民的园林归属感与责任感,使风景园林成为市民参与、享用的共有公共空间。

结语

智慧城市的发展为风景园林设计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对智慧城市与风景园林设计的基础理论重构,明确了两者融合的核心概念、框架和支撑体系;深入分析智慧城市技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体系,展示了技术赋能园林发展的具体路径;提出的空间设计、生态智慧、市民参与等策略,为智慧城市导向下风景园林的设计实践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柳雅.基于智慧城市下的风景园林设计[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5,5(09):114-116.

[2]汤志莹.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15):226-228.

[3]秦宇豪.生态理念下的风景园林优化设计策略[J].花木盆景,2025,(05):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