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赵海霞
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
摘要:本文探讨中职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从语文素材挖掘、教学方法创新、实践平台搭建三方面入手,阐述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通过创新教学手段深化价值引领并借助多元实践平台促进思政教育与语文学习双向互动,为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道德,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同步推进。
关键词:中职语文;思政教育;素材挖掘
一、挖掘语文素材,融入思政元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思想内涵,古典诗词文章中包含爱国情怀、道德修养、人格培育等思政元素,教师应该从历代经典作品中挖掘积极向上精神。如《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忧国忧民情怀;《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彰显刻苦学习精神;《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对人才的珍视。通过引导学生品读经典,感悟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人生观。
现代文学作品同样承载思政教育资源,鲁迅、巴金、茅盾等作家作品展现社会变革与民族奋斗历程。《药》《祝福》揭露封建礼教压迫;《繁星》《春水》赞美真善美;《雷雨》《茶馆》反映社会变迁。这些作品能够培养学生批判思维,树立正确历史观与价值观。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作品背景,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作品主题,将作品蕴含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使学生在文学审美中汲取精神力量。
职业文化素材融入思政元素则体现专业特色。结合不同专业方向选取行业的先进人物事迹、职业伦理案例、工匠精神故事等素材,通过解读这些素材引导学生认识职业价值,树立职业理想,培养职业道德,激励学生学习技能同时修炼品格,成为德技兼备人才。
时事热点材料也可作为思政教育载体。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将抗击疫情、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等现实题材引入课堂,组织学生阅读相关报道,撰写心得体会。通过分析天问一号探火、港珠澳大桥建设、杂交水稻研发等成就背后故事,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国际形势,树立全球视野,增强文化自信。语文素材挖掘应注重系统性建立素材库,分类整理各类思政素材,确保教学资源丰富多样契合学生认知特点。
二、创新教学方法,深化价值引领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情境,如学习《雷锋》可邀请社区志愿者分享服务经历,学习《我爱这土地》可组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劝学》可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通过情境创设使抽象理论变为具体场景,让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课堂。情境教学应注重真实性与互动性,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问题,表达观点,内化价值理念。
围绕思政主题设计项目任务,如中华诗词与民族精神专题研究、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调查报告、家乡变迁与发展成就采访纪实等。通过项目实施,学生需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实地考察、成果展示,既锻炼语文能力又深化思政认识。项目教学强调过程参与,注重团队协作,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与合作精神。
选取与职业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案例,如医护人员坚守岗位、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普通工人爱岗敬业等,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辨别是非、明辨善恶。案例教学应注重启发性,设计有深度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形成自己判断。教师应把握讨论方向,防止价值偏离确保案例分析达成育人目标。
针对社会热点或价值冲突现象设置辩题,如技能重要还是品德重要、个人奋斗与时代机遇关系、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平衡等。通过辩论过程学生需查找论据、组织语言、逻辑推理,既提升语文素养又深化对问题理解。辩论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观点,澄清认识,引导正确价值取向。辩论教学应注重规则设置,确保讨论理性,防止情绪化表达。
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微课、慕课,利用智能平台开展翻转课堂,通过微信、抖音等新媒体传播优秀作品,借助VR技术再现历史场景等。信息技术应用能突破时空限制,拓展课堂容量增强教学吸引力。教师应注重技术与内容融合,避免形式大于内容,确保技术应用服务育人目标。
三、搭建实践平台,促进双向互动
教师应该组织经典诵读演讲比赛、征文大赛等活动,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思想内涵。如我与祖国共成长演讲比赛、劳动最光荣征文活动、传承工匠精神朗诵会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既能提升语文表达能力又能加深对思政内容理解。校园文化活动应注重学生参与度,鼓励全员参与,形成良好氛围。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走访革命老区,聆听革命故事,参与社区服务体验志愿精神;深入企业车间学习工匠品质。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学生能够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感受社会发展变化,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后引导学生撰写心得报告,交流体会感悟,巩固实践成果。
围绕优秀文学作品组织读书分享会,如红色经典阅读、中华文化寻根、职场故事交流等主题活动,学生通过推荐好书、分享读书笔记、讨论阅读感受,在交流中碰撞思想拓展视野。读书交流会应注重引导方法,设计讨论问题,控制交流方向,避免流于形式,真正达到思想启迪目标。
组织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行业交流会、创业竞赛等活动,在实践中体验职业精神。如组织学生采访行业大师,记录工匠故事;参与企业文化宣传,撰写企业报道;策划职业道德宣讲,制作宣传材料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既能提升专业能力又能培养职业素养,实现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融合。
建立班级公众号、网络学习社区等平台,发布思政主题推文,分享语文学习资源,组织线上讨论交流。如创建工匠精神与我话题讨论区、时事热评专栏、经典咏流传文学赏析等栏目,引导学生在网络空间积极表达,理性交流。网络平台建设应注重内容更新与互动维护,确保平台持续活跃,发挥长效育人作用。
结论:中职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需遵循系统性原则,从素材挖掘、方法创新、平台搭建多维度推进。通过挖掘传统文化、现代文学、职业素材等多元内容,创新情境教学、项目学习等教学方式,搭建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实践平台,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语文思政的融合应尊重学科特点,避免生硬说教,通过润物无声方式实现价值引领。未来中职语文思政教育应更加注重职业特色,强化实践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技双馨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梅菊. 探析新时代中职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 中外交流,2021,28(8):914.
[2] 吴华香. 探索新时代中职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 文渊(中学版),2021(2):397. DOI:10.12252/j.issn.2096-627X.2021.02.381.
[3] 王世娜. 中职语文课程融入思政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23(34):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