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团场青年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研究

作者

段学康 陈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柳树泉农场学校 邮编:839117

摘要:本文聚焦兵团团场学校青年教师(35岁及以下)教学反思有效性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与访谈等方式收集课堂数据,探究青年教师教学反思现状与特点。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课堂练习数据,揭示青年教师反思内容、深度与频率等特征并基于实证分析构建青年教师反思能力提升路径与课堂数据支持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建立课堂数据收集分析机制、优化反思内容结构、构建多元反思共同体是提升团场青年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关键环节。

关键词:团场青年教师;教学反思;课堂数据

一、团场青年教师教学反思现状调查,课堂数据收集方法探讨

团场青年教师对教学反思认识存在片面性,反思习惯养成不足,反思深度较浅,反思方式单一。团场青年教师中仅有少数教师能坚持每周进行教学反思,部分教师反思内容局限于教学技巧层面,缺乏对教学理念、学生学习过程深入思考。访谈中多数青年教师表示,反思过程中缺乏有效指导与支持,难以形成系统反思框架。团场学校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教研资源匮乏,青年教师获取专业指导机会有限,反思能力提升面临诸多障碍。

团场青年教师课堂数据收集面临技术支持不足、时间压力大、数据分析能力有限等困境。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团队开发简便实用数据收集工具,设计结构化课堂观察表,提供数据整理模板,降低青年教师数据收集分析技术门槛。同时,探索建立团场学校间协作机制,组织青年教师集体备课、同课异构、互相观摩等活动,通过集体智慧提升数据收集分析效率。此外,鼓励青年教师利用移动终端设备记录课堂瞬间,形成便捷高效数据采集习惯。

数据收集方法选择需考虑实用性原则,避免过于复杂技术要求,确保青年教师能够轻松掌握并持续应用。研究表明,适合团场青年教师课堂数据收集方法主要包括:简易课堂观察记录表、结构化学生作业分析表、教学关键节点录像、学生学习反馈表等。这些方法操作简便,无需复杂设备支持,适合团场学校实际情况。通过建立课堂数据收集常规制度,引导青年教师形成数据意识,将零散课堂现象转化为有价值反思素材。

二、团场青年教师教学反思内容分析,课堂数据质性研究呈现

团场青年教师的反思内容分布不均衡,过分关注教学技巧、课堂组织等表层因素,而对学生认知过程、情感体验等深层因素关注不足。多数的青年教师反思内容集中于教学环节安排、时间分配等技术层面问题,仅有少数的教师能够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学习策略等学习本质问题。这一现象反映出青年教师反思视角较为狭窄,尚未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反思习惯。

课堂数据质性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开放编码、主轴编码与选择性编码三级程序对收集课堂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开放编码阶段,研究团队对课堂观察记录、教师反思笔记等原始材料进行逐行分析,提炼概念标签;主轴编码阶段,将相关概念进行分类整合,形成范畴体系;选择性编码阶段,确立核心范畴,构建理论框架。通过这一过程,研究揭示团场青年教师教学反思中核心问题:反思深度不足、反思视角单一、反思缺乏系统性、反思未与实践有效连接。

课堂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团场青年教师教学反思呈现出三个典型特征:一是反思内容碎片化,缺乏系统性思考框架,难以形成连贯反思路径;二是反思层次停留于技术层面,较少触及教育理念、价值观等深层次问题;三是反思过程缺乏数据支撑,主观性较强,科学性有待提高。案例分析表明,具备高效反思能力青年教师能够建立结构化反思框架,善于运用课堂数据佐证反思结论,反思内容涵盖教学全过程,反思视角多元全面。

质性研究还揭示了影响团场青年教师教学反思质量关键因素:反思意识、反思能力、反思工具、反思环境。反思意识是前提,决定青年教师投入反思活动积极性;反思能力是核心,包括问题发现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反思工具是支撑,适宜反思工具能提高反思效率;反思环境是保障,开放包容环境有利于深度反思。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教学反思有效性。

课堂数据作为反思重要依据,能够有效提升团场青年教师教学反思质量。数据支持下反思具有针对性、客观性与系统性特点,有助于青年教师避免主观臆断,形成基于证据教学决策习惯。质性研究结果为构建团场青年教师反思能力提升路径提供了实证基础。

三、团场青年教师教学反思优化路径,课堂数据支持策略构建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创新型人才逐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教育教学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社会培育出更多实用型创新人才。基于团场青年教师教学反思现状与分析结果,构建三维反思优化路径:反思意识培养、反思能力提升、反思制度建设。反思意识培养方面,通过组织专题讲座、案例研讨等形式,帮助青年教师认识教学反思价值,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反思能力提升方面,采取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专业指导三步走策略,逐步提高青年教师问题诊断、数据分析、方案设计等核心能力;反思制度建设方面,建立常态化反思机制,将教学反思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形成制度激励。

团场环境下建立多元反思共同体是优化教学反思重要途径。研究推动构建三层反思共同体:校内同学科教师小组、校际青年教师联盟、线上专家指导团队。校内小组以同伴互助为主,通过集体备课、同课异构、互相听课等活动促进反思交流;校际联盟打破学校界限,组织区域性教研活动,拓展反思视野;线上专家团队则提供专业引领,通过远程指导弥补团场学校专业资源不足。多层次反思共同体能够有效整合团场教育资源,为青年教师提供多维度支持。

本文还探索了建立团场青年教师教学反思激励机制,通过设立优秀反思案例评选、反思成果展示平台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师反思积极性。将教学反思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建立反思档案袋,记录教师反思成长轨迹,形成长效激励。此外,倡导团场学校领导参与教学反思活动,以身作则,营造良好反思氛围,形成全员参与反思文化。通过多元激励机制推动教学反思常态化、制度化。

结论:本文通过对团场青年教师教学反思现状调查与课堂数据分析,揭示了团场青年教师教学反思面临意识不足、能力欠缺、支持不够等问题。基于课堂数据教学反思能够有效提升反思质量,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团场青年教师教学反思优化应遵循强化意识、提升能力、搭建平台路径,构建多层次反思支持体系。本文建议团场学校建立常态化课堂数据收集机制,开发适合青年教师反思工具,构建多元反思共同体,形成科学反思文化,从而全面提升团场青年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系兵团教育科研2024年度课题“团场学校引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TKY-2024-230

参考文献

[1] 陈芋. 青蓝工程-青年教师听课反思有效性研究[J]. 散文选刊:中旬刊,2019(11):35-36.

[2] 孙龙凤. 海南省中学青年教师教学反思的行动研究[D]. 海南:海南师范大学,2018.

[3] 林伟. 有效性:渗透于课堂细节中——由区青年教师英语基本功竞赛引发的几点思考[J].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2(7):88-90. DOI:10.3969/j.issn.1674-4632-D.2012.07.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