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施策略探讨

作者

王纯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崇实初级中学 215621

摘要:文章从学习任务群理论出发剖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发现当下教学里有任务设计碎片化、学习联系不紧密、知识转化不充分等情况,借助构建系统化学习任务群整合教学资源,设计递进式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剖析能力,实践显示,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模式可有效提升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人文素养。任务群教学模式注重知识建构系统性与学习过程连贯性,给古诗词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古诗词教学;教学设计;学习活动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对于提升学生文学素养以及培养审美能力而言是关键路径,传统教学方式大多时候过度侧重于单一知识点的讲解,却忽略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理解也较为浅显,学习任务群理论为解决此问题带来新的视角,其强调借助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基于该理论设计教学活动可有效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推动学生深入学习,达成知识的迁移运用。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习任务设计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初中古诗词教学任务设计存有不少问题,主要体现为任务碎片化以及关联性欠缺,教师在设计像《观沧海》《天净沙·秋思》这类诗词教学任务时,大多时候把重点置于字词解释与诗句赏析方面,缺少对作品意境和情感的整体把控,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例,任务设计太过零散,把诗歌背景、写作手法、写作特点等分割开来,没能构建起完整的学习体系。诗词教学任务过于简单,没有充分挖掘作品的人文内涵,比如在《峨眉山月歌》教学里,仅仅停留在景物描写层面,忽略了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深入探讨,任务设计缺乏层次性与梯度性,没有依据学生认知水平进行合理安排,造成学习难度分配不合理[1]。

(二)学生学习效果的表现

在传统教学模式当中,学生针对古诗词展开学习时,其兴趣以及效果并不太理想,经由课堂观察可发现,当学生学习像《江南逢李龟年》《九日九日思长安故园》这类诗作的时候,大多时候会呈现出理解浅显、感悟不够深刻的问题,部分学生仅仅可完成诗句的默写以及基本含义的解释,对于诗歌意境以及情感的体会是比较肤浅的。以《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学习情况作为例子,学生普遍可理解其中的字面意思,然而却很难感受到诗人所抒发出来的思乡之情,在诗词鉴赏能力这一方面,学生对于《秋词》《夜雨寄北》等作品的意象运用、写作特点缺少深入的分析,没办法实现知识的迁移以及举一反三,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态度倾向于被动,缺少主动剖析以及感悟的意识。

二、学习任务群的构建原则

(一)任务群设计的基本要素

构建初中古诗词学习任务群时,要把握目标导向、知识关联、难度递进以及实践体验这四个基本要素,以《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来说,首先引导学生剖析“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使学生感受荒凉古道上瘦马独自前行的那种萧瑟画面,之后设置“夕阳下的思乡情”剖析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的意象意境。最后在诗歌朗诵环节,引领学生体会“夕阳西下”时刻诗人内心深沉的思乡之情,达成从表层阅读到情感共鸣的逐步深入,这样递进式的任务序列设计,关注了语言知识、文学常识、写作技巧等要素的横向联系,又保证了学习过程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依靠朗读、创作、表演等多种活动,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

(二)任务群实施的关键环节

在导学互动、剖析深化以及检测反馈这三个关键环节里,《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教学围绕“军中夜笛声怎样烘托诗人思乡之情”这一剖析主题展开,学生身处悠扬笛声所营造的意境之中,首先从“胡笳”着手,去解读诗歌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表达,在进行讨论时,一组学生深入探析军营夜色中笛声激荡所带来的氛围渲染,另一组则重点聚焦于“古调”与“清怨”的情感基调,另外以及学生从“胡笳”与“笛”的关联角度切入,分析诗人对于边塞生活的感受。依靠多维度的剖析,学生对诗歌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2]。

在反馈这个环节,《潼关》的教学设计呈现出多元评价的特点,学生围绕“诗人笔下的潼关形象”来撰写赏析文章,详细阐释潼关是雄伟关隘又是历史见证者的双重内涵,有学生可敏锐捕捉“红翠柳柳”与“望西都”的意象对比,揭示诗人对盛衰的感慨,以及学生认真分析“古道”意象所蕴含的历史沧桑感,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解读给予具体的指导,并在学习档案里记录学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以及情感体验等成长轨迹,这种跟踪反馈切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施路径

(一)情境创设与问题导入

以《峨眉山月歌》的教学实践当作例子,教师借助峨眉山月升起时候的实景图片以及音乐来营造意境,使得学生沉浸于皓月当空的壮丽景象里面,之后设置问题:“诗人李白运用了哪些意象来描绘这轮明月?这些意象背后又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引导学生先从“峨眉山上一轮月”着手,感受明月刚开始升起时的静穆氛围,接着剖析“影入平羌江水流”中月影摇曳的动态美感,品味“峨眉山月半轮秋”中若有若无的朦胧之美,最后体悟“万里无云镜九州”的豪迈气概。学生在对意象的解读过程中逐渐领悟到,诗人笔下的月不只是自然景物而且还寄托着对广阔天地的深情关照,这样由景到情、由表到里的层层深入的问题设计,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激发了剖析热情,让抽象的诗歌意境在学生心中逐渐铺展开来。

(二)任务驱动与深度探究

在《次北固山下》的教学工作当中,教师依据不同的学习水平设置了递进式的任务,第一层任务是梳理“平潮江阔”“浮光跃金”等意象群,第二层任务是让学生去描摹“千帆远影”和“惊涛”相互交织的动态画面,第三层任务是引导学生品味“商人相争实可叹”这句诗里诗人对于盛衰的感慨。学生们在研讨过程中各抒己见:“平潮江阔”描绘出了江面的开阔之态,“浮光跃金”呈现出了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景象,而“商人相争”则隐含着诗人对繁华背后人世沧桑变化的思考,如此这般的分层剖析,保证了基础性学习任务可得以完成,还为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3]。

(三)成果展示与综合运用

成果展示环节为学生构建了丰富多样的展示平台,部分学生挑选朗诵方式,借由抑扬顿挫的语调去呈现作品的独特魅力,部分学生开展情境表演,把诗歌的意境转变成生动形象的场景,另有部分学生进行创作写作,描绘全新的诗意场景,教师针对每一种展示形式给出具体评价:“这位同学的朗诵很好地掌控了诗歌的节奏,然而在情感表达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可更加细腻。”“这组表演很好地还原了诗歌场景,建议在细节处理上多投入一些精力,”在综合运用环节,学生把所学的写作技巧运用到新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了可举一反三的学习迁移能力,切实达成了从鉴赏到创造的跨越。

四、结语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里,从学习任务视域出发,借助系统化设计学习任务,来构建多层次的学习活动体系,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实践进程中,任务群教学模式可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推动学生主动展开剖析,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经由情境创设、问题剖析以及知识迁移等诸多环节,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与文学素养,为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给予实践方面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帆.产出导向下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实施[J].亚太教育,2024,(23):183-186.

[2]戈金.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52):28-30.

[3]梁新立.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路径选择[J].成功,2024,(25):0036-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