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锅炉燃烧优化控制策略

作者

王梦琦

华电山西能源有限公司 山西省太原市 030000

摘要:火电厂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作为主要燃料,其锅炉燃烧效率直接影响发电效率、能源消耗及环境污染情况。优化锅炉燃烧效率对于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电厂运营成本、减轻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大数据技术是新兴信息技术之一,将其应用于锅炉燃烧优化中,具有重要价值。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的锅炉燃烧优化控制内容进行了详实的阐释与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电厂锅炉;燃烧优化;控制策略

前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加和环保压力的不断提升,电力行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锅炉作为电厂中至关重要的设备,其燃烧效率和稳定性直接影响电厂的能源利用率和环境排放水平。因此,如何提高锅炉的燃烧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是电厂提升运行经济性和环保水平的关键。

1大数据技术概述

大数据技术作为当今信息技术领域的一项核心技术,在多个行业中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变革力,尤其是在工业系统的监测、优化和决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电力行业,特别是燃煤发电厂的运行管理中,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对海量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提升企业实时的、深入的洞察力,以优化发电效率和降低运行风险。大数据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能够处理不同来源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如传感器数据、操作日志、维护记录及外部环境数据等。这些数据在经过高效的数据整合和分析后,可以揭示设备的运行状态和趋势,预测潜在的故障和系统的不稳定性。

2电厂锅炉燃烧过程的基本原理

锅炉燃烧过程是通过燃料与空气的充分混合和化学反应,转化为热能。优化燃烧过程意味着通过合理调节空气与燃料的比例、锅炉负荷和温度等参数,来确保燃烧的完全性和稳定性。针对火力发电厂,火力发电的工艺流程如图 1 所示。由图1可知,煤粉通过给煤机输送到磨煤机,一次风机将煤粉吹出,通过冷一次风调节温度,将煤粉通过风箱由低氮燃烧模块的一次风输送到炉膛,之后推动汽轮机转动实现发电。

3电厂锅炉燃烧效率的影响因素

电厂锅炉燃烧效率是衡量锅炉运行性能的重要指标,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首先,燃料特性是决定燃烧效率的核心变量,包括燃料的低位发热值、挥发分、含碳量及含硫量等。不同燃料的燃烧速度和燃烧完全性各异,直接影响燃烧效率。其次,锅炉的运行工况对燃烧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炉膛温度、过量空气系数、燃烧器位置及燃烧空气的分布。优化这些参数有助于减少不完全燃烧损失。再次,环境条件也是影响因素之一,空气湿度及温度变化会改变燃烧反应速率与烟气成分。最后,锅炉设备性能,包括换热面积、密封性和排烟系统设计,也会影响燃烧效率。

4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锅炉燃烧优化控制

4.1大数据AI算法原理与应用

智能燃烧优化指导系统的核心组件是火电燃烧模拟器,是基于价值网络、约束网络和策略网络,利用深度强化学习技术,构建而成。火电燃烧模拟器是基于火力发电厂机组长期的运行数据,利用深度学习的方法进行燃烧系统仿真,使用深度强化学习的方法对火力发电机组进行燃烧优化指导。该系统的总体流程可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系统特征提取、火电燃烧模拟器训练、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燃烧系统优化,锅炉炉内燃烧数据参数的选取和标定基于机组正常运行时,最高负荷、最低负荷及两个中间负荷的特征基准工况,建立三维基准工况模型。 基于四个基准工况的三维模拟结果,利用离线搜集的大数据样本,不断标定各负荷下的模型,采取机器学习算法,例如神经网络、强化学习、支持向量机等算法,获得锅炉炉膛内燃烧工况的完整三维数据。

4.2大数据锅炉运行数据采集

为提高数据采集的精度和实时性,系统在传感器的部署和数据采集方式上做创新设计。电厂锅炉运行过程中,系统在关键部位布置多种高精度传感器,形成覆盖 整个燃烧过程的全面监测网络。在燃烧室、烟道、排气口等位置部署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烟气成分传感器,确保能够实时获取锅炉的运行状态。系统使用无线传输技术,将各个传感器采集的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实时传输至中央处理单元,减少有线布线的复杂性,提升系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通过高频采集数据, 每秒刷新一次,保证对燃烧状态的精准监控和快速响应能力 。

4.3大数据实时监控与反馈

实时监控与反馈系统是锅炉燃烧优化控制的重要保障,其核心在于通过高频率数据采集和实时分析,实现对燃烧过程的动态调节和闭环控制。该系统由监控平台、传感器网络和控制单元构成,通过工业互联网将各组件紧密连接。在锅炉实际燃烧运行过程中,实时监控平台能够对关键参数进行秒级监测与显示,通过人机界面提供可视化数据,便于操作人员快速了解锅炉运行状态。系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异常检测,结合预设阈值及工况历史库,及时识别燃烧效率下降或污染物排放超标等问题。

另外,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包括异常检测和时间序列分析,可自动识别潜在的风险点。如果某一锅炉的温度突然超出正常操作范围,系统将即刻通过统计分析确定其是否为真正的风险事件。借助这种技术,操作人员可以在问题恶化前采取预防措施,如调整相关操作参数或暂时关闭受影响的设备,以避免更大的安全事故。根据具体的风险评估结果动态调整响应机制。当系统检测到高风险警报时,可以配置自动执行的响应脚本,如调节燃烧空气比例、增加脱硫剂的投放量或立即通知地面运维团队进行检查。这种自动化的响应减少了人工干预的需要,大大提高了处理突发事件的速度和效率。

4.4基于大数据机器学习算法的燃烧优化

一方面,在数据准备阶段,通过数据采集系统获取锅炉运行过程历史数据与实时数据,包括燃料特性、炉膛温度、过量空气系数、烟气成分等。为确保模型训练数据质量,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异常值提出、数据归一化及特征选择,以提高模型准确性与泛化能力。另一方面,在模型训练阶段,基于不同机器学习算法对数据进行建模。常用算法包括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SVR)、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和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s, DNN)。其中,SVR 适用于小样本数据的回归分析;随机森林具有良好的特征解释能力,应将其用于识别对燃烧效率影响较大的关键变量。

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锅炉燃烧优化的效果,采用多维度数据融合、智能预测与预警以及智能决策与优化算法等策略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整合锅炉内部多个传感器采集到的多维数据,如温度、压力、氧气浓度等,结合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数据分析,能够更准确地评估锅炉燃烧状态并提出优化建议。这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优化方法能够实时识别燃烧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并为调整燃烧参数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升燃烧效率。

结语:总而言之,在火电厂运行过程中,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锅炉燃烧控制,可显著优化锅炉燃烧效率,降低燃烧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在实际应用中,电厂需灵活应用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算法控制、实时监控与反馈等关键大数据技术,以有效提升锅炉燃烧效率,降低电厂运行成本、能源消耗。

参考文献:

[1]骆绍山,魏春林.火电厂锅炉燃烧技术的优化调整研究[J].中关村,2024(9):106-107.

[2]刘金伟,刘剑,李德波,等.火电厂效能大数据优化关键技术研究[J].环境工程,2023,41(S2):941-946.

[3]孟金文.电厂锅炉燃烧控制及优化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4(16):153-155.

[4] 虞仕杰,蒋赢凯,尹贵豪,等.燃煤电厂大数据挖掘和关键目标寻优智能系统研究[J].浙江电力,2022,41(2):86-91.

将问卷调查收回后,筛选出有效问卷,所有数据利用SPSS 26.0进行数据分析。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有效推进亟需以科学管理模式为核心支撑。本文提出的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模式”,基于系统管理理论框架,通过构建“政策-机构-行动-标准”四位一体的闭环运行机制,形成覆盖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估-干预-反馈”全周期闭环管理系统[5]。该模式的本质在于通过组织架构创新与服务体系迭代,将零散的健康管理行为整合为制度化的协同治理体系。研究显示:云南高职院校体质健康管理存在“三重三轻”的典型特征。一是政策制度完善度高,执行协同度低,跨部门协作机制缺失导致政策落地打了折扣;二是硬件设施覆盖率高,服务功能集成度低,仅极少部分院校实现“测试-评估-干预”功能闭环;三是基础模块完成率高,创新工具应用率低,先进设备与信息技术、AI等数字技术应用不足5%。

4.1 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管理模式现状

4.1.1 体制机制建设情况

体制机制建设作为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模式的核心框架,通过明确校长负责制、完善跨部门协作机制及配套政策文件,确保国家政策有效传导,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协同治理体系,为健康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与长效支撑。云南省高职院校体质健康管理体系的制度建设呈现“政策响应迅速”与“执行效能衰减”并存的结构性矛盾[6]。数据显示,70%的院校已建立学生体质健康工作领导小组,但仅30%的领导小组由校长直接领导(见表1),政策传导存在明显衰减效应。这反映出“校长负责制”在基层执行中的异化现象——60%的院校由副校长牵头,导致政策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形成“政策高位推动-中层责任稀释-基层执行乏力”的传导断层。

跨部门协作机制建设滞后于制度供给,仅有50%的院校实现教务、体育、学工部门的联席工作机制,涉及5个职能部门的院校仅占10%(见表1)。这种“碎片化治理”格局导致健康管理职能交叉与空白并存:体育部聚焦于体质测试的技术实施,教务处侧重于课程安排的行政管控,学生工作部门则停留于健康宣传的表层工作,形成各自为政的治理困境。值得注意的是,40%的院校未出台配套实施细则,导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政策要求在转化为校本制度时出现“空转”现象。

4.1.2 运行实体建设情况

运行实体作为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模式的专业化支撑体系,通过独立健康管理服务中心建设、专职人员配备及专项场地设施投入,实现健康服务资源整合、职能边界明晰与服务质量标准化,其完备程度直接决定政策工具的执行效能与可持续发展能力[7]。专门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与管理工作机构的建设现状折射出高职院校对体质健康管理的认知层级,云南高职院校中,仅30%的院校成立独立健康管理服务中心,但其中60%的中心挂靠体育部,实质上仍属体育教学体系的附属机构(见表2)。这种“学科本位”的机构设置,导致健康管理服务的专业性与独立性不足。从人力资源配置看,专职人员占比仅40%,且70%的专职人员兼任其他职务,形成“一人多岗”的超负荷运转格局;兼职人员占比60%,其专业背景多样性不足,难以支撑心理健康服务、运动损伤预防等延伸职能。

场地设施与经费保障的矛盾尤为突出:20%的院校缺乏专用健康管理场地,70%的器材仅满足基础测试需求,80%的院校虽配备信息化测试设备,但仅用于体质数据采集,缺乏健康风险评估、运动处方生成等进阶功能。经费投入方面,虽然80%的院校拨付专项经费,但金额与标准差异显著:访谈数据显示,有的院校年均投入不足10万元,仅够维持基础测试设备的运维。

4.1.3 管理模块实施情况

管理模块作为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模式的核心操作系统,通过构建“监测-评估-干预-反馈”的闭环管理体系,实现健康数据动态采集、风险精准识别、干预措施靶向实施及效果持续追踪,其系统化程度直接决定健康管理服务的科学性与实效性[8]。基于Q型聚类分析的运行模块实施数据显示(见表3),云南省高职院校体质健康管理存在明显的“基础模块过度发育”与“核心模块供给不足”的结构性失衡。90%的院校完成了体质健康测试与数据上报,60%开展了健康评估与反馈,但仅20%的院校建立个体健康档案,实施体质健康指导的院校不足30%。这表明当前管理模式仍停留在“测试工具”层面,未能实现向“健康干预系统”的转型。更具实践意义的是,监督机制建设严重缺位:仅10%的院校建立完整的监督考核体系,导致“重测试结果-轻过程管理”的倾向明显。积极引入具备专业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对健康干预措施进行PDCA循环监控,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改善和持续提升的做法,这一经验尚未在全省推广。

4.1.4 流程标准实施情况

流程标准作为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模式的质量控制中枢,通过规范测试流程、明确操作准则及建立动态质控体系,实现健康管理服务的标准化供给与精准化实施,其科学性与严谨性直接决定政策工具的执行效度与健康干预的可持续性[9]。且不同的测试模式的选择直接反映院校的管理理念与资源禀赋。数据显示,50%的院校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模式,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测试时段弹性化与场地共享(见表4),这种模式使测试效率提升40%,学生参与率提高25%。但需要警惕的是,30%的院校依赖外包测试模式,将质量控制权转移给社会机构,导致15%的院校出现数据异常(如体测成绩虚高)的监管风险。

在流程标准化方面,体质测试误差率超过5%的院校占比达40%,暴露出操作规范执行不到位的问题。截至目前,云南高职院校中尚无开发的“AR体质监测系统”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将测试误差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以内,更未建立“测试员资格认证-设备校准-双盲复核”的三级质控体系。相比之下,60%的院校未建立标准化操作手册,测试流程存在“一人一策”的随意性。

4.2 问题诊断

4.1.1 政策传导机制失灵

校长负责制在基层执行过程中出现结构性异化,70%的院校未实现校长直接领导体质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导致政策传导呈现“高位推动-中层稀释-基层虚化”的传导断层。这种组织架构的错位直接造成政策执行力的梯度流失,使得《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校本转化率不足60%。更为严峻的是,40%的院校缺乏配套实施细则,导致政策要求在转化为具体操作规范时出现“空转”,形成制度供给与执行效能之间的结构性断裂。

4.1.2 协同治理体系缺位

跨部门协作机制建设滞后于制度发展,仅50%的院校建立教务、体育、学工三部门联席工作机制,涉及五部门的院校仅占10%。这种碎片化治理格局导致职能交叉与空白并存:体育部聚焦于90%的体质测试实施,教务处把控80%的课程安排权限,学生工作部门停留于60%的健康宣传活动,形成各自为政的治理困境。数据显示,由于缺乏协同机制,体质健康干预措施的跨部门联动率不足30%,严重制约了健康管理服务的系统集成。

4.1.3 技术赋能深度不足

尽管80%的院校配备信息化测试设备,但仅用于基础数据采集,缺乏健康风险评估(仅20%)、运动处方生成(不足30%)等进阶功能。AI等数字技术的应用率低于5%,导致健康管理服务仍停留在“测试工具”层面。值得注意的是,60%的院校未建立标准化操作手册,测试流程存在“一人一策”的随意性,致使40%的院校测试误差率超过5%,折射出技术应用与质量控制体系的严重脱节。

5.优化路径

基于上述问题表征,针对云南高职院校体质健康管理存在的系统性梗阻,本研究提出“机制体制优化-平台与技术强化-全周期管理”的三维优化路径与系统性解决方案

5.1 构建权责明晰的治理体系

严格贯彻《关于实施好高等学校党委书记颁发大学生体质健康优良证书制度的通知》精神与要求,实施书记和校长体质健康双重“一把手”工程,要求100%的院校由校长直接领导体质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目标管理-绩效考核-问责追责”的完整链条[10]。通过明确校长在第一责任人、分管副校长在组织实施、部门负责人在具体落实层面的三级权责体系,破解政策传导衰减难题。推进跨部门协同机制建设,尽快实现100%院校建立教务、体育、学工、后勤、财务五部门联席工作机制,制定校本化的《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协同工作规程》,明确各部门在课程设置体育课、健康监测、运动干预、资源支持等环节的职责边界。

5.2 打造专业化服务支撑平台

优化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实体化运行机构设置,如独立设置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管理服务中心,配备专职团队(含医师、运动康复师、信息化与智能技术人员),实现健康管理服务从体育教学体系的剥离。加强场地设施建设,配备专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服务场地,建成“测试-评估-干预”功能闭环的智慧健康馆[11]。建立动态投入机制,将体质健康管理经费纳入年度财政专项,配套设备更新基金,支持AR体质监测系统和AI健康风险评估平台等数字化设备的引进与应用。

5.3 建立全周期管理体系

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护航”计划,为全体学生建立电子体质健康档案,集成体质测试、健康评估、运动处方(个性化方案)、健康干预等数据模块,实现健康信息动态管理[12]。构建“监测-预警-干预”三级响应机制,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识别高危人群,建立分级干预档案,确保干预措施全覆盖。完善监督考核体系,将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纳入院校质量年度报告,建立“过程性指标+结果性指标”的考核模型,对未达标院校及其院系实行“黄牌警告-限期整改-问责追责”的阶梯式管理。

6.小结

本研究以云南高职院校为样本,基于协同治理理论与政策工具理论,构建“政策-机构-行动-标准”四位一体分析框架,揭示云南高职院校体质健康管理存在“制度悬浮-机制梗阻-技术脱节”三维症候群。并基于问题与症结提出优化路径,实现政策传导效能提升、协同治理能力增强与技术应用深化。研究局限在于样本地域单一(仅云南10所院校)与数据时滞(2022—2023年横截面数据),未来将拓展至全国高职院校比较研究,构建5年期纵向追踪数据库(N=5000),并与专业机构合作开发“体质健康-心理健康-职业发展”三维评价模型,探索构建适应云南地域特色的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管理模式范本(锦绣)。

参考文献:

[1]周天舒,黄永,赵越强.河北省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策略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5,(05):97-99.

[2]汪小雨,陆琼.体卫融合背景下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协同机制与创新模式构建[C]//中国班迪协会(CBF).2025年第一届中国智慧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上).阜阳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25:17-21.

[3]钟启颖,钟晓辉,陈海春,等.政策工具视域下福建省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政策研究——基于26项政策文本的NVivo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24,43(05):111-118.

[4]张唤,郝奇.健康中国视域下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实施路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24,14(13):166-169.

[5]王顺利.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策略研究及效果评估[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4,(07):96-98.

[6]谌晓安,徐帅.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研究趋势:基于前沿热点及趋势展望[J].武术研究,2023,8(08):123-127.

[7]郭辉,王宏俊.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体质健康管理与促进模式的实证研究[M].万卷出版:202307.220.

[8]韩雪.天津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策略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23.

[9]卢再水,邹青海,董宇.借鉴与共享:黑龙江省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08):193-198.

[10]邹青海,董宇.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治理的现实困境、路径及长效机制[J].武术研究,2023,8(02):127-130.

[11]董宇,邹青海,苏庆富,等.浅析高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执行障碍、症结及应对策略[J].湖北体育科技,2023,42(02):140-145.

[12]唐清虎.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续服务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体育世界2013(4):12-14.

作者简介

杜鹏(1979—),男,湖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学论;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昆明(650033)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Kunming Metallurgy College,Kunming 650033,China

课题信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院校体育工作委员会2015-2016年度体育科研立项课题《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典型管理模式及其改革创新研究》批准号:201506TZ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