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引领下“物理 + 技术”融合课程的模块化实施路径探析

作者

翁茜茜

温州滨海学校 浙江温州 325029

引言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物理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更需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技术素养,实现与实际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随着技术教育的发展,物理与技术学科的深度融合为课程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路,推动“物理 + 技术”融合课程建设成为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然而,当前融合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模块目标不清、教学资源整合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课程的有效落地。本文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视角,探讨“物理+ 技术”融合课程的模块化实施路径,期望为科学、系统地推动该类课程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一、“物理 + 技术”融合课程的定义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它不仅包括理解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能力,还涵盖用物理思维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学习中体现的科学态度、探究精神和工程意识。将物理核心素养与技术教育深度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将物理知识转化为技术解决方案,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素养与行为的统一。

二、“物理+ 技术”融合课程模块化实施的现状

(一)课程目标模块划分不清晰

就目前“物理 + 技术”融合课程在模块化建构过程中存在的课程目标模块划分不当、混搭现象的问题。一方面,部分学校没有明确的课程标准与要求,教学模式由教师经验主导进行模块拆解划分,可能会出现物理学科知识与技术能力目标模块重复交叠情况,进而无法呈现出条理明晰的层次关系及发展轨迹。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内容的离散性、学习能力训练的割裂现象产生,无法形成可持续渐进的学习认识和学习技能的训练路径。另一方面,部分融合教学模式在设计模块化目标时偏重知识讲授,而不关注技术素养与实践操作能力的设置,则降低了融合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综合核心素养的效能。

(二)教学资源整合不足影响模块协同

在“物理 + 技术”融合课程一体化实施过程中,教育资源的协同使用不足是影响课程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学校存在着实验室器材、科技设施等现代教育装备、数字化教育装备分散不集中、老旧或利用率低下的问题,不足以支撑融合课程开展多样化教学的需要。因为物理和技术课程多是一体化设计开发,教师往往只精通一门课的教育教学资源,相互间的交叉共享教材没有有效的管理机制,从而导致各个模块的协同度不高,物理理论与技术操作无法有效衔接。更严重的是,有些教师缺乏融合视角,不能按融合的方式综合提炼整合教育资源,进而影响融合模块计划的连贯性、完整性和适用性。

(三)模块衔接与评价体系缺乏系统性

在 " 物理 + 技术 " 融合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模块衔接机制与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制约了课程综合效果的实现。由于各教学单元之间缺乏规范的衔接机制,课程编排经常出现内容重叠、断层或过渡生硬的现象,导致学生难以将分散的知识点与技能有机整合,形成割裂的学习认知。现行的评价方式仍过度依赖传统知识测验,未能建立针对模块协同效应与实践应用能力的综合评价机制,致使学生的技术应用水平和创新思维等关键能力无法得到准确评估。这种评价模式的局限性既无法客观衡量模块化教学的实际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师根据教学反馈进行持续改进的动力。

三、核心素养引领下“物理 + 技术”融合课程的模块化实施路径

(一)科学建构模块内容体系的路径

在构建科学的模块内容体系时,应当以物理核心概念作为基础框架,将工程技术领域的现实问题有机融入模块化重组过程,消除传统学科间的壁垒。以“电能的转化与控制”单元为例,该模块融合了物理电学原理、电子线路规划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通过实践性任务如“家用智能灯控系统”的开发项目展开教学。学生首先掌握电能传递的基本规律,随后深入研究电子控制单元的功能特性,最终实现照明控制系统的实际组装,达成理论认知、工程实践与程序设计的综合应用。这种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化教学设计,既能清晰呈现各模块间的递进关系,又能凸显物理学原理对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由此构建出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的课程架构,既促进核心能力的培养,并为学生未来的持续学习和技术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二)优化模块衔接与协同的实施路径

优化模块衔接与协同,需要构建清晰的模块链路和协同机制,促使学生在跨单元知识转移与技能运用时更加自然流畅。以“能量守恒”模块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模块的衔接为例,首先在物理知识单元全面讲授能量守恒原理及其数学表达,随后在应用技术单元安排光伏发电系统的能量转化实践项目,通过现场采集太阳能电力数据,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重新验证守恒定律。教学团队需形成协同备课机制,共同设计跨单元的关键概念过渡方案,保证学生在每个阶段既能获取新知,又可巩固已有认知。这种设计思路有助于加强单元间的内在关联,放大协同效果,并最终构建持续改进、螺旋上升的学习体系,推动学生真正实现跨模块的知识整合和素养迁移。

(三)健全模块化评价支持的实施路径

要健全模块化评价体系,必须突破传统纸笔测验模式,构建多元、发展性评价机制,涵盖过程评价、成果评价与能力评价。例如在“机械能转化与应用”模块中,可以设计“橡筋动力车”项目式评价,学生在该模块中通过橡筋车的制作,展示机械能转化的原理应用及工程设计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方案设计、实验实施、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多维度观察记录,结合团队合作情况开展过程性评价,再对橡筋车最终成品的性能进行成果性评价,形成“方案—过程—成果”全链条评价模式。

结语:

“物理 + 技术”融合课程的模块化实施,是新时代课程改革和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路径选择。本文从课程目标、资源整合、模块衔接与评价体系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以核心素养为引领,通过科学建构模块内容、优化模块协同、健全模块化评价体系等方式,推动课程系统化、可持续地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在清晰的课程逻辑与科学的教学支持下,才能真正实现物理学科知识与技术实践的深度融合,助力学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工程思维与创新意识的综合素养。未来还需持续探索更具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的模块化实施策略,不断完善教师培训和资源建设,推动“物理 + 技术”融合课程在教育一线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 王祥连 . 基于跨学科融合的学科协同育人路径探讨 [J]. 新课程研究 ,2024(34):6-10.

[2] 张萌萌 , 牛昱 , 吴云飞 , 等 .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以《摩擦力》为例 [J]. 经济师 , 2022(8):188-189.

[3] 邱美珍 .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导向的试题设计探索 [J]. 国际教育论坛 ,2022, 4(4):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