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小学古诗教学任务设计与运用策略探究

作者

黄海霞

江苏省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 215228

注明: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立项课题《小学古诗教学中系统化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运用研究》,批准号:2022/LX/02/169/05研究成果和江苏省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一般课题《小学古诗教学中学习任务群的创设与运用研究》,批准号:22A04YWSZ163研究成果

摘要: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开展小学古诗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以《芙蓉楼送辛渐》教学为例,探讨了小学古诗教学任务的设计与运用策略,在小组合作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以情境结合想象理解诗意感受诗情、以多层朗读落实素养领会诗心,进一步提高古诗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对古诗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小学古诗教学;任务设计;运用策略

引言:

伴随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的瞩目日益增长,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爱好,塑造他们的“文化自信”,已经变为小学语文老师的重要职责。部编语文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词的篇目,但现阶段的小学古诗词教学问题明显。学习任务群视域为小学古诗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芙蓉楼送辛渐》教学探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小学古诗教学固守传统“教”

(一)教式固化

古诗学习因为语言的艰涩难懂性,对小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会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并将大量课堂时间用于分析解读诗词意思,理解诗歌想要表达的情感,课堂上多数时间是老师在灌输学生字词知识,强加感情理解。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诵读、积累时间不足、情感体验不真切等。

(二)古今差异

古诗产生于古时候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现如今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字词并不是学习古诗的难点,情感体验才是。如学生在学习《芙蓉楼送辛渐》一类的送别诗,就很难体会诗歌中传达出来的送别情谊。因为信息化和便捷化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地理距离,发达的交通让现在人就算离别也很快就能再见。丰富的信息沟通方式可以实现分分钟面对面。在这样环境成长大的学生很难理解古诗中传达的深厚的送别情。而诗人想要借古诗表达的志向对于懵懂小儿的小学生而言,也是类似于高空楼阁般的存在。

(三)内驱不足

学生在课堂上习惯了老师的教,不需要自己额外感受、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基础的、要考试考到的,老师都会详细的教授,或者要求学生记课堂笔记,对于古诗的要求,大概是所有语文学习中最简单,最容易的,以至于能准确背诵和默写就基本可以了。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内驱力是严重不足的。

二、学习任务群驱动主体“学”

(一)主体转变

学习任务群彰显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价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任务群时关注孩子学什么、怎么学,将研究方向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

学习任务群在明确的学习目标的指引下设计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但有“任务”,有完成任务的意识,更有主动完成任务的积极性。课堂从教师的满堂灌,转变为学生积极学习的生成场所,课堂主导权从老师手里真正落地到学生身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生成积极的学习体验。

(二)任务驱动

贴合语文学习要求,通过设定具体的学习任务,使语文学习的情境性和实践性更真实、有意义。我们鼓励学生在现实环境下积极投身于语文的学习。在小学的古诗课堂上,增强学生的语言应用技巧、逻辑推理技巧及对于文化的自我认知。经由执行多样的任务,学生能够对古诗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体验到古代文明的吸引力。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彰显自身价值,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等核心素养。

三、小学古诗教学的运用策略

基于古诗词理解存在难度和小学生的学情,小学古诗教学需要在字词阐明达意的基础上体会情感,并以朗读的形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诗人赤诚之心。

(一)情境创设策略

情境再现帮助学生形象理解诗歌内容。设计与古诗内容相关的一系列情境,可以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理解古诗内容。如图片展示芙蓉楼的美景,送别时候的天气等,让学生一下子明白诗歌中“寒雨连江”“平明”“楚山”等的基础含义。

情境结合想象助力学生体会诗情。老师介绍作者、写作背景以及相关人物信息,创设唐朝那个靠车马通行,靠纸笔联系,乡书难达,家书万金的时代情境,缩短他们与历史的距离。引发学生想象一次长途跋涉的离别在那个时代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补充资料“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送别时的“‘寒雨’可能暗示着什么?”为什么在“平明”送别等,帮助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难舍难分的情感。

(二)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在课堂开始前可以将班级同学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学生们从个体学习到团队协作,一起完成课堂上的多个任务。

在正音这个任务上,可以让学生随意诵读古诗,反复诵读几遍,保证诵读精确,诵读顺畅,团队中的成员需要互相核对发音,一起修改失误。

理解诗歌含义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先组内分享他们搜集到的信息,共同讨论,互相激发,形成对古诗的初步理解。再结合老师创设的情境进行理解。一个团队将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口头阐释文本,剩下的团队将倾听并提供建议。小组汇报交流,从诗的前两行,描述仿佛看到的画面,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提问。如“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我们仿佛看到了夜晚寒冷的雨笼罩着江面,诗人在江边送别友人,第二天清晨,友人离去,只剩下孤独的楚山。”

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想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在情境中引导小组讨论:“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诗人的感觉和情绪?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寒雨’怎么样?”各小组围绕问题展开激烈讨论,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引导学生抓住“寒、孤”二字体会离别的愁苦。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结果,如“‘寒雨’不仅写出了天气的寒冷,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孤’字既写出了楚山的孤独,也暗示了诗人送别友人后的孤寂心情。”

在规定的时间内在组内开展角色扮演,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热情,教师播发一段与离别相关的音乐营造一种即将结束的情绪。组内自行分工,一个做诗人,一个做辛渐,演一演,这离别之时,两个人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其他组员评价,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小组合作情况。师生共读,加深学生对离别情的理解。

教师设疑:“结合诗歌的后两句,组内讨论,诗人是不是沉浸在离别的悲伤中,难以开怀呢?”各小组先行讨论,教师相机提供诗人一波三折的被贬遭遇,学生组内讨论如果你也有这样的遭遇,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对比最后两句诗歌,结合“冰心”和“玉壶”,进一步探究诗人后两句托物言志想要表达的志向。

(三)朗读指导策略

对于古代诗歌的研究,大声朗诵起着关键的作用。老师应该通过实际的演示和吟唱,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之美。同时,也应该激发他们运用多样化的阅读手段,例如个人阅读、特别阅读、团队阅读等,去深入理解古代的诗歌所包含的韵律美。教师需要确保每个字的发音正确,并且能够清晰地诵读出其韵律。在领悟诗的含义并深入感知其表达的情感的前提下,富有激情地诵读古代诗篇,以此来更深入地领略诗篇的氛围与情绪。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读出节奏。《芙蓉楼送辛渐》的教育活动中,我们采取了朗读引领的方式,以增强学生们对这首诗的认识与领悟。我们可以播放一段夏青的《芙蓉楼送辛渐》的录像,以便于学生们能够开始接触到这首诗的韵脚与节拍。教师重点讲解“芙蓉”“渐”“平明”“冰心”“玉壶”等字词的读音和意思。根据诗意,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古诗的节奏。学生尝试读出节奏。

在思考感受后读出情感,体悟志向。老师用富含情感的方式朗诵这首诗,利用声调、节奏、重音的转换来展现诗的情绪。学生闭目聆听,如身临其境。“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这句话的音调偏低,节奏缓和,强烈地展示了离别的悲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话的音调稳重,节奏恰到好处,体现了诗人的坚韧不拔。学生们模拟老师的诵读,努力以富于情感的方式来诵读这首古诗。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思考诗人“一片冰心在玉壶”展示出诗人的高尚性格与坚定的信念。经过这一课程的授课,学生们已经可以准确、流畅且富有情绪地诵读《芙蓉楼送辛渐》,领悟到了诗篇的含义,体验到了诗篇的氛围以及作者的志向。

结论:

在《芙蓉楼送辛渐》的教育环境中,我们可以采取一种从学习任务群的角度出发,通过精心规划的教学内容并应用适当的教育方法,这样可以增强小学生的古诗学习成效,推动他们对古诗的深入研究。未来的教育活动,我们仍然需要持续改善课程的设置与方法的使用,并依照学生的具体状态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塑造他们的基本品质,使他们在学习古诗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陈建峰.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索[J].小学生(上旬刊),2023,(4):61-63.

[2]曹先玉.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3):87-89.

[3]梁博,张立忠,王正翔.小学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4):115-118.

[4]赵卉.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实施困境与突围[J].小学语文,2024(11):13-18

[5]杜双燕.“知—行—展—评”:跨学科视域下小学古诗词教学新样态[J].小学语文教学,2024(1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