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李世强
江苏省溧阳市埭头中学213300
一、引言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课堂互动对于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互动教学成为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传统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往往存在互动不足的问题,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入。因此,探索有效的高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策略,成为当前数学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高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的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互动教学策略,并通过实际案例验证其有效性,为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二、高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互动形式单一
在许多高中数学课堂中,互动形式主要集中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一传统模式上。例如,在讲解函数知识点时,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提问函数的定义、性质等基础知识,学生机械地回答,缺乏深入的思考与交流。这种单一的互动形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据调查,超过60% 的高中数学课堂互动形式局限于此类简单问答,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参与度不高。
(二)互动缺乏深度
部分高中数学课堂的互动仅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到数学知识的核心。以立体几何教学为例,在讨论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时,教师虽然组织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但学生只是简单地描述几何体的外观,而对于几何体的性质推导、不同几何体之间的联系等深层次问题缺乏探讨。这种缺乏深度的互动无法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互动参与不均衡
在课堂互动过程中,常常出现参与不均衡的现象。成绩较好的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而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很少主动发言。例如,在数列知识的互动教学中,成绩好的学生能够快速理解数列的规律并积极回答问题,而基础薄弱的学生由于对数列概念理解不深,在互动中表现得较为被动。这种参与不均衡的情况不仅影响了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利于班级整体数学水平的提升。
三、高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策略
(一)概念解析互动化,深化知识理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石。传统的概念教学往往是教师直接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导致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浮于表面。为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将概念解析互动化,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入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在讲解“函数的奇偶性”这一概念时,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具有对称性质的函数图像,如 y=x2 、y=1/x 等,让学生观察图像的特点。然后提出问题:“这些函数图像在形状上有什么共同特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积极发言,有的学生指出 y=x2 的图像关于y 轴对称,有的学生发现 y=1/x 的图像关于原点对称。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函数表达式的角度去分析这种对称关系,让学生尝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函数的奇偶性。通过这样的互动过程,学生不再是死记硬背函数奇偶性的概念,而是在观察、讨论、分析中深刻理解了概念的内涵。在“向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如力、位移等,来理解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向量的概念。通过互动化的概念解析,学生对向量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为后续向量运算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公式推导互动化,培养逻辑思维
高中数学公式众多,传统的公式教学侧重于让学生记忆公式并进行应用,忽视了公式推导过程中蕴含的逻辑思维。将公式推导互动化,能让学生在互动中体验公式的形成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为例,教师可先给出一组等差数列:1,3,5,7,9,…,让学生观察数列中数字的变化规律。然后提出问题:“如何用数学式子表示这个数列的第 n 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在小组探究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计算相邻两项的差值,发现公差为 2。有的学生尝试用归纳法,通过计算前几项与项数的关系,推导出通项公式;有的学生则从等差数列的定义出发,通过逐步推导得出通项公式。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视,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最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推导过程,全班共同讨论、完善。通过这样的互动推导过程,学生不仅记住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方法以及严谨的逻辑推导过程。在“三角函数的两角和与差公式”推导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单位圆、向量等知识进行互动推导。先让学生回顾单位圆中三角函数的定义以及向量的数量积运算,然后提出问题:“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推导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学生们在小组中积极尝试,通过构建向量、计算向量的数量积等步骤,逐步推导出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对三角函数公式的理解也更加透彻。
(三)解题思路互动化,提升解题能力
解题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解题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和交流的机会。解题思路互动化能让学生在互动中拓宽解题
思路,提升解题能力。
例如,在讲解一道函数综合题时:已知函数 f(x)=x3-3x2+2 ,求函数在区间[-1,2] 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思考解题思路,然后组织小组交流。在小组交流中,有的学生提出先对函数求导,根据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进而求出最值;有的学生则想到通过画出函数图像,直观地找出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各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请几个小组代表分享解题思路,并引导全班学生对不同思路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们发现不同解题思路的优缺点,拓宽了自己的解题视野。在立体几何的解题教学中,对于求二面角大小的问题,教师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的解法。有的小组可能会采用传统的几何法,通过作辅助线找到二面角的平面角来求解;有的小组则可能运用空间向量法,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来计算二面角的大小。教师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在不同题目条件下哪种方法更简便。通过解题思路的互动交流,学生能够根据具体题目灵活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解题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四)知识总结互动化,构建知识体系
高中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定期进行知识总结对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至关重要。传统的知识总结往往是教师单方面的梳理,学生参与度不高。将知识总结互动化,能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完成“圆锥曲线”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知识总结互动活动。先让学生自己回顾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性质等知识点,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在小组交流中,学生们相互补充、完善,梳理出圆锥曲线的知识框架。有的小组制作了思维导图,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相关知识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清晰地展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的小组则通过对比三种圆锥曲线的定义和性质,总结出了它们的共性与特性。最后,教师邀请几个小组展示总结成果,并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通过这样的互动总结,学生对圆锥曲线的知识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在复习“数列”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数列的分类、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等方面进行互动总结。学生们在小组中讨论不同类型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递推数列等)的特点和解题方法,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通过知识总结互动化,学生能够自主构建起数列的知识体系,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结语
通过对高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现状的分析以及对互动教学策略的深入探究,我们发现有效的互动教学策略能够显著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概念解析互动化让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公式推导互动化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题思路互动化提升了学生的解题能力;知识总结互动化帮助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互动教学策略,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如何将互动教学策略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及如何在不同教学环境下优化互动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推动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雁.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创新策略探究 [J]. 考试周刊,2024, (45): 83-85.
[2] 杨永刚 . 生态课堂视角下高中数学互动教学实施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 2024, (31): 26-29.
[3] 官平 .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与“问题——互动”教学 [J]. 新课程教学 ( 电子版 ), 2024, (12): 11-13.
[4] 孙熠圭 .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法的运用探究 [J]. 高考 , 2024,(11): 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