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自主游戏后幼儿分享意愿与分享技巧的培养路径

作者

杨黎君

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实验幼儿园 213300

摘要:本文通过现状分析揭示当前幼儿在游戏后分享过程中表现出主动性不足、表达能力欠缺以及互动质量待提升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环境营造策略,强调物理空间布置、材料提供与氛围创设对促进幼儿分享行为发展重要性;同时探讨互动指导路径,包括教师引导技巧、同伴互助模式与家园协同机制构建。旨在为幼儿园教育实践提供参考,帮助幼儿在自主游戏后形成积极分享态度并掌握有效分享技巧。

关键词:自主游戏;分享意愿;分享技巧

一、自主游戏后幼儿分享意愿与分享技巧的现状分析

自主游戏作为幼儿园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其后续分享环节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当前幼儿在游戏后分享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值得关注。其一幼儿分享意愿呈现两极分化趋势,部分幼儿表现出极强分享热情,积极争取表达机会;而另一部分则显得消极被动,缺乏主动分享游戏内容欲望。这种分化现象背后原因复杂,既有个体气质差异影响,也与先前经历有关。其二幼儿分享技巧普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语言表达零散、逻辑性弱,难以连贯清晰讲述游戏过程;表达内容片面,往往只关注结果而忽略过程;情感传递不充分,无法有效表达游戏中情绪体验。

幼儿间互动交流质量也有提升空间,表现为倾听能力弱,难以专注聆听他人分享;提问互动少,缺乏深入对话;反馈表达单一,教师评价方式不够多样。从教师角度看,部分教师对分享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将其视为游戏结束标志而非学习机会;指导方法单一,多采用提问式引导而缺乏多元策略;对幼儿个体差异关注不足,难以针对性支持不同幼儿需求。从环境因素考量,现有分享空间设置常显局限,缺乏专门区域;分享时间安排不合理,过于仓促或过长都影响效果;分享氛围营造不足,未能创设安全、平等、支持性环境。这些问题相互关联,共同制约幼儿游戏后分享质量提升。同时家园协同机制缺失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许多家长忽视日常生活中倾听、交流重要性,未能为幼儿提供充分练习机会。综合来看,幼儿游戏后分享现状需要改善,这要求从多维度入手,系统性构建培养路径。

二、提升幼儿分享意愿与分享技巧的环境营造

环境作为隐性教师,对幼儿分享行为形成具有潜移默化影响。创设促进幼儿分享发展环境,其一应关注物理空间布置。园所需要设立专门分享区域,如分享角或故事台,装饰温馨且符合幼儿审美特点,配备舒适座椅、展示板、小型话筒等设备,让幼儿感受分享重要性;还能通过环形或半圆形座位安排,促进幼儿间面对面交流,增强归属感与参与感。其二提供丰富分享辅助材料至关重要。需要准备分享道具箱,内含各类提示卡、表情符号卡片、情境图片等,帮助幼儿组织思路;引入多媒体工具如投影仪、平板电脑等,支持幼儿以多种方式记录游戏过程并进行分享;设计分享模板,如游戏名称-参与者-有趣发现-遇到问题-解决办法等框架,引导幼儿系统性表达。其三营造支持性心理氛围同样不可忽视。教师应建立明确分享规则,如认真倾听轮流发言鼓励评价等,创设安全表达环境;采用激励机制,如分享之星进步小天使等积极评价方式,增强幼儿分享动力;运用仪式感强化,如设立固定分享时间、使用分享信号(如特定音乐或手势)等,形成良好习惯。

园所环境中应融入分享文化元素,通过展示墙记录分享精彩瞬间;创设分享作品区,将幼儿游戏成果或分享内容艺术化呈现;建立分享资源库,收集整理优秀分享案例,供幼儿参考学习。环境营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幼儿年龄特点与个体差异,小班幼儿提供更多视觉提示与具体引导,中班注重培养表达清晰度,大班则强调思维逻辑性;同时针对性支持不同气质幼儿,如为内向幼儿创设小组分享机会,为表达能力弱幼儿提供非语言表达途径。环境营造还应注重动态调整,根据幼儿发展水平与兴趣变化不断优化完善,确保持续激发分享热情。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深化幼儿分享意愿与分享技巧的互动指导

互动指导作为提升幼儿分享能力关键路径,需要多方协同、循序渐进开展。其一教师引导发挥着核心作用。有效引导策略包括:采用分层次提问法,从做了什么到为什么这样做再到有何感受,逐步引导幼儿深入思考;运用示范技巧,教师需要通过自身分享展示结构完整表达;实施个别化指导,针对不同幼儿分享特点给予针对性支持;适时介入互动,在幼儿分享遇阻时提供恰当提示,但避免过度干预。其二同伴互助机制建设不可忽视。需要采用分享伙伴制度,让幼儿两两结对互相倾听练习分享;设计互评活动,引导幼儿学习给予具体、建设性反馈;组织小组分享会,由幼儿轮流担任小主持,增强责任感与参与度;开展接力分享游戏,培养幼儿续说能力与合作精神。家园协同同样是成功关键,具体措施包括:向家长传递科学理念,帮助理解倾听与分享对幼儿发展重要性;提供家庭活动建议,如今日分享家庭会议等形式,创造日常交流机会;建立分享记录制度,鼓励家长记录幼儿在家分享内容并与园所教师交流;组织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观摩参与幼儿园分享活动,形成教育合力。分享能力培养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建立观察记录系统,持续追踪幼儿分享表现变化;使用多元评价方式,如录像分析、作品集收集等;引入自评互评机制,增强幼儿自我认知与调控能力。互动指导应尊重幼儿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既要鼓励活跃幼儿学会倾听与等待,也要支持安静幼儿找到适合表达方式;关注情感体验,创造温暖接纳氛围;平衡结构引导与自由表达,既有规则框架又保留充分自主空间。通过系统性、持续性互动指导,幼儿分享意愿与技巧将得到全面提升。

结论:本文通过对自主游戏后幼儿分享意愿与分享技巧现状分析,提出了环境营造与互动指导两大培养路径。幼儿分享能力发展需要系统支持,既需要物理环境精心设计、心理氛围积极营造,也离不开教师专业引导、同伴有效互助以及家庭密切配合。培养过程应尊重幼儿发展规律与个体差异,关注情感体验,平衡结构引导与自主探索。通过多维度协同作用,能够有效提升幼儿分享意愿,增强表达清晰度、逻辑性与互动质量,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余雅洋,鲁光楠,刘云云.自主游戏讲评环节中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及教育启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5,40(01):45-52.

[2]李慧贤.幼儿园大班户外自主性游戏分享环节的教师言语支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3.[3]周丽琼,王红.中班幼儿自主游戏分享环节的有效开展[J].基础教育研究,2024,(11):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