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视域下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作者

杨金枫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高级中学 邮编:123200

摘要: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当前县域高中校本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索构建核心素养导向下校本课程体系及其实施路径,评估校本课程实践成效并提出优化策略。县域高中校本课程建设面临课程资源不足、教师专业能力欠缺、评价机制不健全等挑战;而构建多元融合课程体系、创新实施路径、完善评价机制与优化保障措施则成为推进县域高中校本课程高质量发展重要途径,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实践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县域高中;校本课程

引言:县域高中作为我国高中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其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对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然而县域高中受区域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等因素制约,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仍存在诸多困境。本文立足核心素养视域,深入探究县域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问题,旨在探索一条适合县域高中特点校本课程建设有效路径,为推动县域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县域高中校本课程建设现状调查,问题分析

当前县域高中校本课程建设呈现出区域差异明显、发展不均衡态势,校本课程建设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其一课程理念认识不足,部分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对校本课程认识片面,或将其视为应试教育附属品,或简单等同于兴趣活动,缺乏与核心素养融合理念。其二课程资源严重匮乏,县域高中受限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因素,可供利用社会资源有限,导致校本课程同质化现象突出,难以形成特色。

师资力量薄弱制约发展,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课程开发能力不足且工作负担重,缺乏参与校本课程研发动力。另外课程管理机制不健全,校本课程缺乏系统规划与科学管理,随意性较大,课程实施流于形式。最终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现有评价方式单一,过度关注知识考核而忽视能力培养,难以有效检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状况。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校本课程体系构建,实施路径

构建核心素养导向下县域高中校本课程体系,必须立足学生发展需求与县域特色资源,形成系统完整课程方案。核心素养框架下校本课程应围绕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素养领域展开,整合多元课程资源,挖掘县域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产业特色等地方资源优势。校本课程内容结构应按照必修、选修与活动三类形式构建课程群,包括地方文化探究、科技创新实践、生涯规划指导、社会服务学习等特色模块,形成层次分明课程体系。实施路径上需创新组织管理模式,建立学校主导、教师主体、多方参与协同机制;强化教师专业培训,提升课程开发能力;灵活课程实施方式,采用项目学习、主题探究、跨学科教学等策略;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全面考察学生素养发展;完善保障支持机制,在经费投入、时间安排、场地设施等方面提供保障。

以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短歌行》教学为例设计曹操诗歌与建安风骨校本课程模块,彰显人文底蕴与思维品质核心素养。该课程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豪迈情怀与包容胸襟,进而拓展至建安文学全貌,探究时代背景与文学风格关联。采用文本细读+历史探究+创意表达三维教学路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开展建安诗歌鉴赏、曹操生平考究、建安风骨今释等主题活动。教学设计特别注重跨学科整合,融入历史背景分析,政治军事形势解读,哲学思想探讨,使学生在诗歌鉴赏中建构宏阔历史视野与深刻思辨能力。实施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师创设建安文人雅集场景,学生扮演建安七子等历史人物,通过诗歌吟诵、思想辩论、文学评点等方式,体验建安文学精神。成果展示环节鼓励学生创作仿拟作品,撰写评论文章或制作多媒体作品,全方位呈现学习成果。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校本课程实践成效评估,优化策略

校本课程实践成效评估是检验课程价值与反思改进方向重要环节,核心素养视域下应从学生发展、教师成长与学校特色三个维度进行全面考量。县域高中校本课程实践已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尤其体现在问题解决、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核心素养领域;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课程开发实施能力;并推动学校形成特色文化与区域影响力。然而实践中仍存在课程实施深度不足、课程衔接不够紧密、评价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县域高中校本课程建设需深化课程整合创新,加强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融合,建立跨学科主题式课程模块;拓展区域合作网络,推动县域内学校间校本课程资源共享与协同开发;构建智能化课程平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环境;完善多维课程评价机制,建立涵盖过程与结果、定性与定量多元指标体系;强化制度保障支持,制定教师激励政策;促进优秀课程成果推广应用,形成可复制经验模式。

以必修下册第八单元《阿房宫赋》教学为例开发秦汉史迹考察与文化反思校本课程模块,充分彰显学科融合特色与评价创新理念。该课程打破传统文本解读局限,将《阿房宫赋》置于宏观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从文学文本—历史遗迹—文化现象—价值反思四个层次递进学习。课程实施采用虚实结合方式,一方面通过数字复原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阿房宫宏伟建筑与奢靡风貌;另一方面组织秦汉遗址实地考察研学活动,学生分组前往秦始皇陵、兵马俑、汉长安城等遗址,开展实地测绘、资料采集、专家访谈等探究性学习。课程评价打破单一试卷考核模式,设计四位一体评价系统:学生自评—基于研学日志与反思报告;小组互评—围绕协作贡献度;教师评价—关注过程参与与成果质量;专家评价—聚焦规范与创新性。最终学生以秦汉文化与当代启示为主题,完成多种形式作品,包括实地考察报告、文物保护建议书、历史文化散文、多媒体展示等。

结论:当前县域高中校本课程建设存在理念认识不足、资源匮乏、师资薄弱、管理机制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多元融合课程体系,创新组织管理模式,强化教师专业培训,灵活课程实施方式,完善多元评价机制等策略,能有效促进校本课程高质量发展。未来应进一步深化课程整合创新,拓展区域合作网络,构建智能化课程平台,完善评价机制与制度保障,为县域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黄欧阳.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探索[J].教育观察,2024,13(08):46-48+57.

[2]王珊.核心素养视域下县域内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09):117-119.

[3]朱唐林.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探究——以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为例[J].学语文,2019,(0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