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策略研究

作者

金明芳

武汉东湖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430212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课程思政的概念、重要性及其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揭示了当前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不足、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的脱节、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度低以及评价机制的不完善。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对策,包括加强教师培训、优化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旨在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教育;教师培训

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背景下,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成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这一融合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创新,也是对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深化。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文章深入分析了当前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教师对融合理念的认识不足、课程设计中思政元素的融入不够、学生参与度低以及评价机制的不完善。

一、概念与理论基础

1.1课程思政的定义与重要性

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旨在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这一概念的形成是为了强化价值、理想、信念、道德的教育,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和行业的需求。

1.2专业教育的内涵与目标

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和行业的需求。专业教育的内涵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1.3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

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在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一理论强调在专业教育中实现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的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融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在专业领域内发挥领导作用,同时具备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责任感。

二、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问题

2.1课程思政实施中的教师认知不足

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忽视了思政元素的融入。一些教师可能没有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或者缺乏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的有效方法。这导致教学内容与思政目标之间的脱节,无法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2.2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脱节

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缺乏和不明确,使得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之间存在脱节。当前,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仍然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培养。这种脱节使得学生难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3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度低

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和参与度不足,影响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由于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吸引人的课程内容,学生可能对课程思政持有抵触情绪,不愿意主动参与和深入思考。这种低接受度限制了课程思政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潜力。

2.4评价机制不完善

课程思政效果评估标准缺乏统一性和科学性,难以准确评价课程思政的成效。目前,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尚不成熟,缺乏量化的评价指标和科学的评估方法。这使得教育者难以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也难以据此进行有效的教学改进。

三、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对策

3.1加强教师培训与意识提升

为有效推动课程思政的实施,必须加强教师的培训与意识提升。高校应定期组织课程思政相关的培训,帮助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理念和重要性,提升其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的能力。通过建立课程思政的教师培训体系,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案例,教师能够更好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教师的认知提升不仅有助于他们在课堂上自信地实施课程思政,还能激励他们在教学中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学校还应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课程思政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3.2优化专业课程设计与思政内容结合

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明确融入思政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应鼓励教师在课程大纲中明确思政教育的具体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入相关的思政内容。通过课程内容的优化,确保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学校应定期评估课程设计的有效性,确保思政教育的目标能够在专业课程中得到实现。

3.3提高学生参与度与兴趣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对课程思政参与度与兴趣的有效途径。高校可以通过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讨论课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此外,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理解思政教育的价值,增强其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和参与度。通过引入互动式教学、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理念,教师可以创造一个更为开放和包容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4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确保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制定明确的课程思政效果评估标准,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和客观性。通过定期的反馈和评估,教师可以及时了解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从而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确保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教育质量。具体而言,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等,综合考虑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实际表现。此外,学校应建立课程思政的长效评价机制,定期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以不断改进和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

结语

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策略,它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创新,也是对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深化。通过加强教师培训、优化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可以有效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培训的加强,使得教师能够更有效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课程设计的优化确保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兴趣,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其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参考文献

[1]王冬梅.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10):88-89+92.

[2]胡卫悦.浅析高校食品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的融合与创新[J].现代食品,2024,30(04):84-86.

[3]杜梦.高校会展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探究[J].中国会展(中国会议),2024,(02):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