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

作者

蒲素

凉山州越西县文昌小学校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出了更高要求。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深入探讨基于新课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主题学习,分析其必要性与重要性,阐述设计原则与实施策略,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说明,旨在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策略

一、引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标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跨学科主题学习以主题为引领,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为实现新课标的要求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增强学习兴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世界的认知是整体的、综合的。单一学科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他们对复杂世界的探索需求。跨学科主题学习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融合,以生动有趣的主题活动为载体,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学习 “环境保护” 主题时,将道德与法治中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科学课中生态系统的知识以及语文课中描写自然环境的优美语句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不同维度深入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促进认知发展。

(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在当今社会,解决复杂问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他们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在 “传统节日” 主题学习中,学生不仅能了解道德与法治中传统节日蕴含的文化内涵和道德价值,还能通过美术课学习传统节日的绘画表现形式,通过音乐课学唱与节日相关的歌曲,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艺术审美、文化理解等多方面的素养,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原则

(一)以主题为核心

跨学科主题学习应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展开,主题要具有吸引力和教育价值,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题的选择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紧密联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内容。“校园文明” 主题,既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又涉及道德与法治中文明行为规范、人际交往等内容,以此为核心展开跨学科学习,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学科融合自然

在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时,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自然融合,避免生硬拼凑。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应服务于主题目标的达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 “探索动物世界” 主题学习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关注动物保护的伦理问题,科学课介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语文课通过描写动物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情感体验,使不同学科的知识在主题学习中有机结合。

(三)注重实践活动

跨学科主题学习要突出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主动探索。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 “社区服务” 主题学习中,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清洁、关爱孤寡老人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深化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学习目标

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之前,教师要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主题内容,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且要体现跨学科的特点。在 “传统文化传承” 主题学习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是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种类和特点,掌握一定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调查、访问、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资料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二)整合教学资源

教师要围绕主题,整合不同学科的教材资源、网络资源、社会资源等。教材资源是基础,教师要深入挖掘各学科教材中与主题相关的内容;网络资源丰富多样,可提供大量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社会资源如博物馆、文化遗址、社区活动等,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在 “交通与安全” 主题学习中,教师可以整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交通安全规则的内容、科学教材中交通工具原理的知识,利用网络上的交通安全教育视频和图片,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交通博物馆、交警大队等社会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素材。

(三)组织多样化学习活动

根据主题和学习目标,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小组合作探究、项目式学习、角色扮演等。小组合作探究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角色扮演能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验和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在 “食品安全” 主题学习中,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食品安全调查项目,收集市场上食品的相关信息,分析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食品生产、销售和消费的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相关法律法规。

(四)多元评价学习成果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表现和成果。评价主体应包括教师、学生自评和互评、家长等;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如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评价形式可以是作品展示、口头汇报、实践操作、书面测试等。在 “校园文化建设” 主题学习结束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教师根据方案的创新性、可行性以及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五、结论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主题学习,是适应教育改革和学生发展需求的重要教学方式。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养。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遵循设计原则,明确学习目标,整合教学资源,组织多样化学习活动,并进行多元评价。同时,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优化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钟启泉。跨学科学习:概念、策略与课题 [J]. 教育发展研究,2021(22):1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