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文化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

作者

季丽

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大兴中心小学(024517)

摘要:本文从传统文化视域出发,探究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路径。通过传承经典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激发兴趣创新传统文化体验、拓展视野构建传统文化浸润体系三个方面,构建完整教学框架。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感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教学方法既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能满足现代教育需求,对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一、传承经典,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结晶,蕴含丰富育人资源,应当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全过程。经典诵读法可激活传统文学瑰宝生命力,通过选取《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经典篇目进行诵读教学,引导学生感受文本韵律美感,理解蕴含人生哲理。文化符号解读法能深化传统意象理解,围绕课文中出现传统文化符号,如龙、凤、梅、兰等,探究其文化内涵与精神象征。节令文化融入法结合传统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等时间节点,开展主题语文教学活动。家训家风传承法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家族家训、家风故事,编写成册,交流分享。古今对照法引导学生比较古今表达方式差异,探讨传统思想观念现代价值,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与文化辨析能力。文化基因提取法从课文中提炼核心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优秀品质。

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落花生》教学为例,可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引入课前,教师应该展示古代农耕图画与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勤劳朴实品质。课文讲授环节,可运用文化基因提取法,从文本中提炼谦虚、奉献、朴实等传统美德,引导学生体会许地山先生借落花生喻人道理。可采用国学经典对话法,创设与孔子不饰其华,而实其实思想对话情境,深化学生对朴实无华、内涵丰富品质理解。课堂活动中,可运用经典改写法,让学生以向落花生学习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对传统美德理解。结合二十四节气中秋分时节特点,介绍农作物收获习俗与感恩文化,引导学生感恩父母劳动与大自然恩赐。在拓展环节中可组织传统农作物调查实践活动,了解本地区传统农作物种植历史与文化习俗,撰写调查报告。课后延伸可收集农耕谚语、歌谣,编制农耕文化小字典,增强学生对传统农耕文化理解。通过多元方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落花生》教学,不仅深化了课文内涵理解还让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勤劳朴实精神与谦虚奉献美德。

二、激发兴趣,创新传统文化体验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情境体验教学模式通过营造富有传统文化氛围情境,如模拟古代书院、茶艺表演、古代礼仪展示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扮演课文中人物,体验人物情感,理解人物行为。传统艺术融合教学模式将书法、国画、剪纸、戏曲等传统艺术形式融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艺术修养。文化探究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围绕传统文化主题开展小型研究活动,如调查家乡方言、采访民间艺人、搜集民间故事等。数字故事创作模式引导学生运用数字技术创作传统故事,实现传统文化现代表达。文化实物教学模式引入文物、民间工艺品等实物进课堂,让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操作体验传统文化。微型博物馆建设模式在校园内建立微型博物馆或传统文化展示角,收集展示学生收集传统文化资料与作品。

以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为例,可创新传统文化体验多种模式。采用情境体验教学模式,布置教室成抗日战争时期山区场景,播放抗战歌曲,展示抗战照片与实物,营造历史氛围,增强学生代入感。利用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分组扮演五位壮士角色,根据课文内容表演关键场景,如誓死守卫狼牙山、英勇阻敌、宁死不屈跳崖等情节,通过亲身体验理解革命先烈英雄气概与爱国情怀。结合文化探究教学模式,组织学生查阅抗日战争历史资料,收集本地区抗战故事,编写《我家乡的抗战英雄故事集》,增强历史责任感与民族自豪感。采用跨学科项目学习模式,整合语文、历史、音乐、美术学科资源,开展铭记抗战历史,传承民族精神主题学习活动,通过阅读抗战文学作品、学唱抗战歌曲、创作抗战主题画作等方式,全面了解抗战历史与民族精神。课后组织参观当地抗战纪念馆或革命烈士陵园,举行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队会,邀请抗战老兵或烈士后代讲述英雄故事,让学生在实地体验中感受革命先烈崇高精神与爱国情怀。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拓展视野,构建传统文化浸润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

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实现传统文化全面传承,需构建系统化教学体系,使传统文化浸润于教学各环节。首先,课程资源整合体系能实现全域覆盖。将传统文化资源按内容、难度分类整理,形成小学各年级进阶式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包。低年级侧重民间故事、谚语、儿歌等浅显易懂内容;中年级侧重经典诗词、寓言、节日习俗等内容;高年级侧重经典散文、名篇名著等深度内容。通过系统规划,确保学生能够循序渐进接触传统文化精髓。校本课程开发体系能彰显地域特色。基于本地区传统文化特色,开发具有地域特点校本课程。

活动育人体系能拓展实践平台。构建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四位一体活动体系。开设国学社团、传统艺术社团等,定期组织传统文化节、经典诵读比赛、传统艺术展等主题活动,安排参观博物馆、非遗工作室、传统村落等社会实践活动。此外,评价激励体系能引导学习方向。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将传统文化学习成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范畴。设立小小文化传承使者等荣誉称号,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家校社协同体系能整合育人资源。邀请家长、社区人士、民间艺术家等参与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形成学校主导、家庭支持、社会参与协同育人格局。通过构建完整教学体系,确保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性、持续性与实效性,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学生成长过程。

结论:传统文化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关键在于融合传统与现代,注重体验与实践,构建系统育人体系。通过传承经典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能够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底蕴;通过激发兴趣创新传统文化体验,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文化传承;通过拓展视野构建传统文化浸润体系,能使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化、全面化。未来小学语文教学应继续深化传统文化内涵挖掘,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强化学科融合,打造富有中华文化特色教育体系,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青少年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文芳.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C]//第三届智慧教育教学与发展论坛论文集. 2024:1-6.

[2] 刘学银. 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C]//第二届教育建设与教学改革论坛论文集. 2024:1-5.

[3] 栾云淑.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传统文化教育[C]//科教发展与教学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