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墨韵童声,经典传诵

作者

高智明

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石桥小学 115100

摘要:在民族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语文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小学阶段是学生文化认知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语文中渗透文化教育至关重要。古诗文教学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理应受到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针对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方法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探索在传统文化浸润下的小学古诗文教学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章即通过分析传统文化对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影响,提出创新性的教学策略,以期为提升小学古诗文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经典传送

前言:聚焦小学阶段的教学,古诗文教学不仅是语言能力的重要培养方法,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和行动,即通过古诗文的教学引导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哲学、艺术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呢?如何才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群体对于传统文化的积极情感和好奇心,进而传承经典呢?以下是我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与学生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感受文化

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时,往往会存在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学生学习的兴趣度不高的问题,究其根本,是因为大多数时候教师所开展的传统文化教学和活动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为遥远,学生往往不知道为什么自己需要了解这些内容,由于没有实际生活的经验,在理解上也会有偏差和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浸润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时候,应当注意把握成功的关键,将课堂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直观体验真切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以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题临安邸》的教学为例,本诗主要描写了我国著名江南地区——浙江杭州的风土人情和风貌,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是通过诗句了解未免显得有些枯燥,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切实地参观一下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色,感受到我国自然文化的风土魅力。丈量一片土地最好的方法就是踏上去,去感受,学生有了真实的直观体验之后,也能够对古诗文有更好地理解和更深入地体会,也更能够明白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如何融入古诗词中的。

二、举行丰富多样活动,促进学生了解文化

众所周知,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数不胜数的优秀文化,这些优秀文化各有特色,形式多样。即便是小学语文中包含的古诗词,也会有不同字数的、不同格式的以及传达不同情感的,因此教师如果只是想要开展一种教学方法和模式是完全不足够的,因此教师应当积极思考,在小学语文古诗文课堂之中多多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深入了解文化。

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山居秋暝》、《枫桥夜泊》以及《长相思》古诗三首的时候,就可以在班级内开展经典朗诵比赛,让学生在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诵读的方式在彼此之间开展比赛。学生为了能够读得好获得奖励,就会主动去研究蕴藏在古诗文中的文化与情感,通过反复诵读古诗文,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潜移默化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开展活动的方式也能够让学生对于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课堂有更加浓厚的兴趣。

三、开展项目化的学习,鼓励学生探究文化

项目化学习是近几年来在教育领域新兴起来的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实际的且较为综合的项目来获得知识积累和能力成长。显然,古诗文作为一个本身就极具研究价值的内容和文体,是十分适合开展项目化的学习的。所以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和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文联系起来,开展项目化的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动手实践、研究整理中自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传承中华文化的主动性。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古诗中的四季”的项目化活动,在活动的最初可以给学生订立一些小目标,比如说找一找包含四季的古诗,并且关注一下在这些古诗中是否有体现二十四节气等等。这样学生在开展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就可以从“草长莺飞二月天”中感受到春天的万物复苏,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中感受到夏天的生机勃勃,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感受到秋天的浓郁沉淀,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中感受到冬天的寒风萧瑟。总之,通过项目化的学习,学生能够直观地感知我国的季节文化和特色,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结束语:在新时代的要求下,传统文化如何有效浸润小学古诗文教学需要不断创新和探索。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实际相联系、举行丰富多样活动以及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有效提升古诗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全面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这些措施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兴趣,还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未来,小学古诗文教学应继续探索更多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新一代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