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李亚坤
河北省邯郸市第十一中学 邮编:056002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究性学习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研究性学习则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研究性学习的定义与特点
1.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鼓励学生从广阔的自然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以及日常生活的点滴中,自主选择和确定具有研究价值的专题进行深入探究。这一过程不仅涵盖了知识的获取与应用,更重要的是,它强调学生在研究活动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形成一种全新的、以实践为导向的学习方式。
2.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2.1自主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拥有极大的自主权。从研究课题的选择到研究方案的设计,再到研究活动的实施,每一步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这种自主性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锻炼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决策能力。
2.2探究性
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不同,研究性学习更注重问题的深入探究。学生需要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实验验证等多种手段,逐步揭开问题的面纱,揭示其本质和规律。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2.3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实践。学生需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通过动手操作、实践验证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种实践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合作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与他人组成小组,共同合作完成研究任务。这种合作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通过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攻克研究难题,实现知识的共享和智慧的碰撞。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首要步骤。教师应紧密结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如《春》、《背影》等经典篇目,以及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巧妙设计问题,点燃学生心中探索的火花。例如,在讲解《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春天在你心中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朱自清又是如何通过文字描绘春天的?”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使他们主动去寻找答案,探究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教师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如讲解《静夜思》时,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还可以鼓励他们探究李白创作此诗的历史背景、个人情感以及“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象征意义,让学生在探究中领略古诗词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确定研究课题,明确研究目标
在成功激发学生兴趣后,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从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提炼出具体的研究课题。这些课题既可以直接来源于教材内容,如探究某一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或人物形象;也可以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如调查当地民俗文化、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等;还可以是社会热点话题,如结合环保主题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描写。确保每个研究课题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可行性,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在确定课题后,教师需指导学生制定详尽的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如文献查阅、实地调查、访谈等)、预期成果以及具体的时间安排。这一步骤对于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有序进行至关重要,它能帮助学生明确方向,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确保研究活动的有效实施。
3.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被赋予了极大的自主权,鼓励他们自主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这是形成初步研究成果的关键步骤。以初中语文人教版目录中的《藤野先生》为例,学生可以围绕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师生情谊、鲁迅的留学经历及其对后来文学创作的影响等角度,自主搜集相关资料,如鲁迅的生平传记、当时的社会背景资料、其他留学生的回忆录等。教师可以通过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或是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和多样的研究方法指导,如如何高效阅读文献、如何筛选有效信息、如何撰写研究笔记等,这些都将有助于学生更加顺利地开展研究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强调团队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教师应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围绕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与交流。在《藤野先生》的研究中,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整理鲁迅的生平资料,有的负责分析文章中的情感表达,还有的负责探讨文章的时代意义。通过定期的小组讨论会,学生们可以分享各自的研究进展,交流研究中遇到的困惑与发现,这种思维的碰撞不仅能激发新的研究灵感,还能促进知识的共享与深化理解。此外,小组合作还能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责任感,这些都是未来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4.成果展示与评价反馈
研究性学习达到一定阶段后,教师应精心组织成果展示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分享成果的舞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选择适合的形式来呈现研究成果,如撰写研究报告、制作PPT进行演讲、举办小型展览或是创作相关的文艺作品等。以《藤野先生》的研究为例,学生可以通过制作一份详尽的研究报告,详细阐述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关系及其对鲁迅文学创作的影响;或者通过一场生动的演讲,讲述鲁迅留学期间的趣事与感悟;甚至可以策划一场小型的展览,展出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和自制的手工艺品,以此表达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与感悟。
三、结论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确定研究课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成果展示与评价反馈等策略,可以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过程管理、整合教学资源以及培养良好习惯等方面的问题,以确保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和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邢冬云.深度学习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J].学周刊,2022(13).
[2]张艳.深度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J].新课程,2022,(05):154-155.
[3]刘俊梅.深度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J].新课程,2021,(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