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探索
曾艺芳
福建省南靖县城关中学 363600
摘要:本文立足于网络环境背景,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途径与方法。通过分析网络环境特点,挖掘语文学科内涵,创新教学互动模式,构建适合现代教育需求且富有时代特色德育渗透体系。网络环境为德育渗透提供新契机,语文学科内容能有效承载德育理念,创新互动方式能拓宽德育实施空间。本文对推动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工作发展具有实践参考价值。
关键词:网络环境;初中语文;德育渗透
一、把握网络环境特点,优化德育渗透路径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把握网络环境特点,优化德育渗透路径显得尤为重要。网络环境具备信息丰富、传播迅速、互动性强等特点,为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提供全新机遇与挑战。教师应充分认识网络环境特性,合理运用网络资源拓展教学内容。通过筛选富含人文关怀与道德思考网络文章,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培养辨别是非能力。利用网络平台构建虚拟德育情境,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体验道德选择,加深对道德规范理解。网络环境下信息获取便捷性使教师能够精准把握社会热点,选取契合时代主题材料,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开展德育教育。而网络交流即时性则有助于师生间思想碰撞,促进道德观念内化。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言论,培养批判思维,树立网络道德意识。通过组织网络文明行为讨论,规范网络行为准则,增强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网络环境中信息呈现多元化特征,教师需引导学生筛选积极向上内容,摒弃不良信息干扰。教师应该建立网络学习共同体,营造健康网络文化氛围,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
以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雨的四季》的教学为例,教师应该借助网络环境优势,创新德育渗透方式。课前利用微信平台推送关于雨文化背景知识,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课中播放精心筛选雨声音频,创设沉浸式阅读氛围,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笔下四季的雨韵。通过网络平台收集各地区不同季节雨景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诗中意境,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教师还应该组织线上诗歌朗诵会,邀请学生选择自己喜爱段落,配合雨声的背景音乐进行朗诵,在美感体验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环保意识。课后,引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描写雨季节变化古诗词,进行主题式拓展阅读,丰富文化底蕴。布置创意写作任务,鼓励学生观察记录家乡四季的雨景,在班级博客平台分享交流,培养学生观察力与表达力。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融合网络优势与语文学科特点,实现德育目标自然渗透。
二、融合语文学科内容,深化德育渗透效果
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蕴含道德情操、思想境界文章,通过深入挖掘语文教材德育资源,融合学科内容,能有效深化德育渗透效果。教师应精心解读教材文本,挖掘文本中蕴含思想内涵与道德价值,引导学生感悟文章所传递人生哲理。古代诗词中表达爱国情怀、民族气节作品,如《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都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现代文学作品中描绘人间真情、展现人性光辉篇章,如《背影》《春》等,则能引导学生感悟亲情友情,培养健康情感。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挖掘课文隐含主题,将德育元素自然融入课堂教学环节。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文本情感,思考人物行为背后道德选择;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坚守道德立场;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尊重包容态度,提升交流素养。教师还需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与文本内容相关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感悟道德内涵。问题探究式教学也能激发学生思考文本蕴含道德问题,促进道德认知内化。
以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白杨礼赞》的教学为例,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文本精神内涵,实现德育自然渗透。课前,组织学生查阅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白杨树生长特点等背景资料,了解白杨树生长环境艰苦性,为后续体会白杨树精神品质做铺垫。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品析文本语言,感受作者对白杨树高大笔直朴素严肃赞美之情,体会白杨树顽强生命力与坚韧品格。通过多媒体展示荒漠中挺立白杨树图片,增强学生直观感受。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作者要礼赞白杨树这一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白杨树象征中华民族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精神,从而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组织小组讨论我眼中的白杨精神,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白杨精神现代意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课后,安排实践活动寻找身边白杨人物,鼓励学生采访报道社区中具有白杨精神人物事迹,在实践中深化对白杨精神理解。开展我与白杨对话创意写作,引导学生表达对白杨精神敬仰之情与学习决心。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创新教学互动方式,拓展德育渗透空间
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互动模式,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德育渗透体系。首先,可利用网络讨论平台开展主题讨论,围绕文本中道德议题引导学生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道德判断水平。其次,通过建立班级博客、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定期发布德育主题文章,鼓励学生在线交流互动,形成良好道德氛围。再次,可组织网络协作学习,设计德育主题任务,让学生分组协作完成,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与责任意识。此外,引入角色扮演教学法,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模拟特定场景,体验不同角色心理活动,增强道德认同感与行为自觉性。
教师还需要设计网络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在线辩论赛形式则有助于学生全面思考道德问题,提升思辨能力。同时,教师应注重家校协同育人,通过网络平台加强与家长沟通,形成教育合力。还可邀请各行业典范人物线上讲座,为学生树立榜样力量。云课堂直播互动打破时空限制,让德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教师更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通过网络平台提供个性化德育指导,满足不同学生成长需求。
结论: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应遵循时代发展趋势,把握网络特点,深入挖掘语文学科内涵,创新教学互动方式。通过优化德育渗透路径,融合语文学科内容,拓展德育实施空间,构建系统完善德育渗透体系。教师既要善用网络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又要引导学生辨别网络信息;既要挖掘语文教材德育元素又要创设多样化德育情境;既要注重知识传授又要关注情感熏陶,实现德育价值最大化。只有将德育渗透融入教学全过程,才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坤. 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途径的研究[D]. 山东:聊城大学,2023.
[2] 孙亭娟. 浅谈德育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C]//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4:1-5.
[3] 谢金怀.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探索[J]. 考试周刊,2019(23):78.
本文系南靖县2024年中小学德育研究专项课题--“‘互联网+’时代初中生网络德育实践研究”(立项号:jdy202415)研究阶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