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马雪婷

玛纳斯县塔西河哈萨克族乡学校 新疆昌吉 832200

摘要: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科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都出现一定程度的创新,任务驱动教学法逐渐走进课堂,成为目前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本文将主要探究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首先分析任务设计的基本原则,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教学内容的层次性;而后探究应用策略:创设情境,导入课堂任务;围绕任务组织多元课堂活动;围绕任务多维度评价学习成果。通过上述策略,促进学生学习,充分发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价值,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小学语文;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以任务为引导,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将学习任务与教学情境、教学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应用,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语文核心素养。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立足教学目标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具体任务为核心,教师立足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坚持目标导向,设计体现教学目标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任务探究中逐步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任务设计时,必须紧扣教学教学目标,确保学生在任务探究过程中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语言表达技巧,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在任务探究过程中逐步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二)注重兴趣启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应注重学生的兴趣启发。在设计任务时,应注意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组织丰富的课堂活动,以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促进他们主动思考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任务形式,如情境创设、角色扮演、故事续写等,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学习语文知识,理解课本内容和思想。

(二)强调任务层次性

除此之外,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强调任务设计的层次性,立足教学目标和内容,分层设置学习任务,涵盖基础性任务、拓展性任务和创新性任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例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基础性任务侧重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故事情节的梳理;拓展性任务侧重学生对文章情感的认识和深入思考;创新性任务则侧重学生的创意和个性表达。这种层次分明的任务设计不能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还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开展深度学习[1]。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堂任务

小学语文任务驱动教学法框架下,导入课堂任务,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是任务教学的首要步骤,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任务的理解与应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立足教学目标,依据学生认知基础和兴趣爱好,创设相关情境,通过情境创设导入课堂任务,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和情境活动,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世界,起到良好的课堂导入效果,为后续任务教学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授“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文时,为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和思想,教师可构建教学情境,营造一种氛围:“关闭教室灯光,在多媒体上展示一张雪夜街头的图片,一位小女孩在这样的街头卖火柴,并附上一段基调凄凉的音乐”,营造这种寒冷、凄凉的氛围,让学生思考根据这一情境你想到哪篇文章或什么童话故事,进而引出本篇课文。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小女孩,此时你在想什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力。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任务阅读,引导学生从更层次思考文本内容。

(二)围绕任务组织多元课堂活动

创设教学情境,导入课堂任务后,为进一步推动任务驱动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应围绕任务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设计基础性任务、拓展性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和实践活动中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1.借助信息技术开展任务活动

目前,多媒体技术、现代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有助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开展。例如,在“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掌握恐龙演化为鸟类这一科学知识,教师应体现设计学习任务,以“恐龙的进化与灭亡”为任务,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通过网上搜寻,借助互联网资料丰富学习资源,了解这一生物科学知识,为课堂活动奠定理论基础[2]。

2.倡导多元化探究式学习

在任务实施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应明确自身指导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组织丰富的任务活动,倡导多元化探究式学习。例如,在学习“少年闰土”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开展“背景调查与角色扮演”任务活动。首先,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通过自主阅读、互动交流等方式初步掌握课文内容,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对课文的写作背景和社会状况有所了解。其次,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片段或角色,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现片段内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3.拓展任务延伸

为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认识与理解,教师应布置拓展性任务,设计“文本解读与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探究“闰土”和“我”的性格特征,开展更深层次的文本解读,共同提炼出课文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三)围绕任务多维度评价学习成果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师应围绕任务创新教学评价方式,多维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在任务探究中的综合表现。例如,在“凉州词”教学评价中,教师可设计“诵读与体味”任务,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收获新的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更为精准的学习指导[3]。

结语

综上所述,在任务驱动教学框架下,小学语文教师应立足教学目标和内容,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兼顾任务设计的层次性,分层设置任务,设计丰富多样的任务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探究中掌握相关内容。

参考文献:

[1]刘金荣.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为例[J].新课程,2024,(29):97-100.

[2]沈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学苑教育,2024,(29):34-36.

[3]沈财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24,(12):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