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段三衔接”背景下体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陈婧
新疆博乐市锦绣小学
摘要:本文聚焦“四段三衔接”体育教育体系构建,探索幼儿园、小学、初中至高中四个学段间三个关键衔接点上体育教学工作有效开展路径。通过剖析当前体育教学发展现状与困境,提出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程衔接体系、整合教学资源、构建评价协同机制等策略,旨在打破学段壁垒,实现体育教育连贯性,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为构建一体化体育教育体系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四段三衔接”;体育教学;课程衔接
一、剖析现状困境,把握体育教学发展脉络
纵观当前教育实践,学段间衔接断层问题尤为突出。幼小衔接阶段缺乏系统规划,导致幼儿园重视游戏化体育活动而小学过早引入竞技性内容,使学生适应困难;小初衔接阶段体育教学内容跨度过大,教学重点转换不明晰,学生难以适应更高强度训练要求;初高衔接阶段则因升学压力而导致体育教学地位下降,教学内容简化,甚至出现应试化倾向。从教学理念看,各学段体育教育目标定位不一致,幼儿园阶段强调身体活动兴趣培养与基本动作能力发展,小学阶段注重基础技能习得,初中阶段侧重运动技术提高,高中阶段则关注运动习惯养成,这种缺乏整体规划情况造成学生体育学习连续性中断。
从师资队伍角度看,各学段体育教师专业背景差异较大,对其他学段教学内容了解不足,交流合作机制缺失,难以实现有效沟通与资源共享。从课程设置看,各学段体育课程内容存在重复建设或脱节现象,缺乏螺旋上升结构,导致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受挫。从评价体系看,各学段评价标准不统一,缺乏横向可比性与纵向发展性,难以全面反映学生体育素养发展轨迹。家校社协同不足问题也制约着体育教育一体化推进,家长对不同学段体育教育价值认识不足,社会资源参与体育教育程度有限,学校与家庭、社区联动机制不健全,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二、创新教学模式,优化体育课程衔接体系
针对“四段三衔接”体育教学现状困境,创新教学模式并优化课程衔接体系成为关键突破口。其一应构建螺旋上升式课程结构,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科学设计各学段教学内容。幼儿园阶段以游戏化体育活动为主,注重基本动作模式培养;小学阶段在保留趣味性基础上,逐步引入基础运动技能学习;初中阶段强化专项技能训练,增加战术认知;高中阶段则注重运动能力综合提升与健康管理能力培养。其二建立学段过渡缓冲课程机制,设计跨学段衔接课程单元。幼小衔接阶段设计趣味体育+过渡课程,通过情景化教学方式,在保留游戏元素同时,引导幼儿适应规则意识与集体活动;小初衔接阶段设计基础技能+过渡课程,通过技能挑战形式,帮助学生从基本技能学习向专项技术训练过渡;初高衔接阶段则设计专项技能+过渡课程,引导学生从单一技术掌握向综合战术应用与自主健身管理转变。
其三创新项目式学习教学模式,打破学科界限,将体育学习与其他学科内容融合。设计跨学科主题项目,如幼儿园动物奥运会结合科学认知,小学民族体育文化探索结合历史学习,初中运动数据分析结合数学应用,高中运动生理学实验结合生物探究,通过项目贯通不同学段,实现知识迁移。其四实施导师制教学策略,建立高学段学生对低学段学生引导机制,如设计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体育活动指导员项目,既能促进高年级学生责任感培养,又能为低年级学生提供榜样示范。创新情境式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段特点,设计符合认知水平情境任务,如幼儿园采用童话故事情境,小学运用冒险任务情境,初中设计竞赛挑战情境,高中创设生活应用情境,使学生在真实问题解决过程中习得体育技能与健康知识。最终实施能力档案袋成长记录制度,建立贯穿各学段学生体育发展电子档案,记录学生体育技能发展轨迹、健康状况变化、体育参与情况等,为教师了解学生前序学习基础提供依据,实现因材施教,同时也为学生提供自我反思与成长见证。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整合教学资源,构建体育评价协同机制
“四段三衔接”体育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离不开教学资源整合与评价协同机制构建。其一要打破学段壁垒,建立区域体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优质体育教学案例、微课视频、教学设计等数字资源,构建体育教学资源库,实现跨学段教师资源共享与借鉴。同时建立区域体育场馆设施预约使用机制,推动高学段优质场地向低学段开放,缓解部分学校体育设施不足问题。其二构建四段联动体育教师发展共同体,定期组织不同学段体育教师开展主题研讨、观摩交流、协同备课等专业活动,增进各学段教师对彼此教学内容、方法与学情了解,促进教学经验分享与教法创新。实施影子教师计划,安排各学段体育教师跟岗学习,特别是安排即将接收衔接年段学生教师到前一学段跟岗学习,了解学生已有基础,为教学衔接做准备。同时推行学科领航人制度,遴选各学段优秀体育教师担任区域体育学科带头人,指导跨学段教研活动,引领区域体育教学改革创新。
其三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立体育教育共同体。组织面向家长体育教育系列讲座,帮助家长理解各学段体育教育价值与目标,提高家庭支持度。开发家庭体育活动指导手册,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设计亲子体育活动与居家锻炼方案,延伸学校体育影响。其四整合社会体育资源,建立学校与体育场馆、俱乐部、运动队合作关系,引入专业教练与运动员担任体育教育志愿者,拓展学生体育学习渠道与视野。最重要方面是构建四段一体体育素养评价体系,打破传统单一学段封闭评价模式。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导向评价标准,依据学生年龄特点与发展规律,设定各学段体育素养发展阶梯目标,保证评价指标连贯性与进阶性。创新评价方法,运用电子运动手环、智能测试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全程跟踪,形成发展性数据分析。建立多元主体评价机制,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专业单位评估等多方参与模式,全面客观反映学生体育素养发展状况。最终形成贯通幼儿园至高中各学段体育评价报告制度,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体育发展情况,提出针对性指导建议,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育人目标。
结论:构建贯通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学段三个衔接点体育教育体系,需要从多维度综合推进。通过剖析现状困境,把握体育教学发展脉络,为问题解决提供方向;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程衔接体系,实现教学内容螺旋上升;通过整合教学资源,构建评价协同机制,形成育人合力。这种全方位、系统性改革路径能有效破解学段壁垒,实现体育教育连贯性发展,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为建构科学完善体育教育体系提供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曹梦月.基于小初衔接的小学体育教学策略探讨[J].田径,2024,(06):58-59.
[2]任兴平.对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J].学周刊,2018,(36):134-135.
[3]王茂利.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与对策[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08):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