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源断崖式锐减背景下的学校应对路径研究

作者

李迪

抚顺市虎南路小学 辽宁省抚顺市 113001

一 、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我国部分地区和学校面临着学生数量 锐减的挑战。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正常运营,也对教育资源分配、教学质量提升以及 教育均衡发展带来了新的考验。

根据国家民政部门公布的数据,2024 年上半年中国新生儿数量为433 万人。按此推算, 全年出生人口数量可能会不足 900万,甚至低于 2023年的902万人。就我市政府网公开的信 息截至 2023年末,全市全年出生人口 5541 人 ,出生率 2.81‰;种种数据表明,学生数呈现 断崖式锐减,面对这一现实以及对教育领域产生的长远影响,生源减少、教育资源过剩等现 状迫在眉睫,学校需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以确保教育的连续性和质量。

二 、研究背景与意义

深入分析学生锐减的原因主要有:人口结构变化,随着生育率的下降,适龄儿童数量减 少是导致学生锐减的直接原因。城镇化进程,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使得农村学校生源大幅 减少,而城市学校则面临资源紧张与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 。教育选择多样化,私立学校、国 际学校及在线教育等新兴教育形式的兴起,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了更多选择,部分传统公立学 校因此失去生源。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 年我国的出生率已经下降至 6.39‰,而死亡率为 7.87‰, 形成自然增长率为-1.48‰的负增长局面。这直接导致了学龄人口的减少,以至于各类学校的 在校生人数连续多年下滑。据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 年各级各类学校减少了 2.02 万所,降幅达 3.9%,在校生人数减少了 151.26万人,降幅为 0.52%。区域差异显著,东中西 部教育格局不同,这一趋势在我国不同区域表现尤为明显。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源相对稳 定甚至略有增加,例如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城市依然能够吸引大量外省生源入学。然而,在 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部的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份,学生数量锐减的现象尤为严重。以黑 龙江为例,2013 年至 2022年,关闭或合并的小学数量就已近六成。预计到 2027 年,黑龙江 和吉林的小学在校生人数还将再度下滑 18%⾄ 20%。数据上看,我市去年全年人口出生 5000 余人,2024 年还会低于去年,人口数已呈现数量锐减,目前学校数近百所,按照每校容纳 1000 人为例,仅需 5所,再缩小班额 10 所亦足矣,面对即将在 4 年后凸显的矛盾,就单一东洲 区个例来看不足 500人的学校已经达到 70%,一百余人的学校 5 所,未雨绸缪,迭代升级早 部署制定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三、研究的结论与观点

(一)调整优化资源布局,提高教育效率:根据学生数量变化趋势合理调整学校 规模和数量,通过合理撤并学校、优化课程设置等措施,关闭或合并生源严重不足的学校, 集中力量办好优质学校。实现教育资源的集中和高效利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训、 新一轮岗位制度,提升教师素质,实施轮岗交流,整合教育资源。

(二)各区域创设不同教育品牌与特色:挖掘和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来打造 教育品牌,如何依托当地的科技和产业优势来发展特色教育。探索合作新模式,学校可以探 索跨区域或跨校合作,通过走校走师、联合办学、资源共享等方式,缓释招生困境,促进教 育资源高效利用 。

(三)提升教育质量:逐步构建小班化教学,提高教育精准度和科学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1.重设班级员额,重树学校品牌:随着新生人口数的减少,学校的学生人数会减少,义 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可以通过逐步构建小班化的班级员额新样态,将班级人数设定在 20-30⼈ 之间,以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此外,学校可以尝试在本区域、本学校组建 非行政班的新模式,根据教师的特长和学生的兴趣开设选修课程和课后服务,提供多元成长 平台。

2.重构课程体系,突出校本特色:学校可以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建 新的大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研发科技、艺术、劳 动、体育、地方文化等门类的课程,培养出更多门类的人才,逐渐形成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 建设特色。

3.提升教学质量,关注学生状态: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能力 培养。学校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寻找教师和学生和谐相处的模式, 确保教学质量。此外,学校应保持蓬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气和浩然的正气,以激发师生的积 极性和创造力 。

4.建立生源监测及危机预警机制:对于高等教育机构,应建立生源监测及危机预警机制, 促进招生规模与生态承载力适配,以实现生源供给与需求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通过这些措  施,学校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源锐减带来的挑战,提升教育质量和学校竞争力 。

(四)创新应对策略:1.国际化视角:研究借鉴了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验,提前 尝试国际合作、引入优质教育资源等策略,以吸引留学生和非传统生源,拓宽生源渠道。2. 因地制宜,教以群分,开办特教学校,解决过剩教师比提供特殊教育服务。

(五)开办家长学校:通过课程设置与心理健康教育对家长提供教育服务。应对学 生数量锐减的资源闲置挑战。

四、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一)实践研究方法。

将研究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特色在于注重实际应用和实践效果 的检验,强调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启示。

实践研究方法的创新之处在于其鼓励研究者积极参与实践,并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 和方法的创新。实践研究方法鼓励研究者与实践对象合作,形成共同研究的共同体,从而提 高研究的可应用性和可持续性。

(二)调查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方法将不同学校的理念、管理等相融合,以解决跨校段为目标。特色在于强 调学校、学段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具有创新性和综合性。

调查研究方法的创新之处在于其通过融合各校的思维和方法,使得研究者可以更全面  地认识和解决复杂的问题。跨校研究方法倡导学段和学段、课程和课程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五、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一)社区与教育融合。也许我们已经获得了充分的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但除非 能立刻把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否则这种学习的学习对我们仍然没有什么意义。大体掌 握有价值的知识并不等同于能够实践运用,二者之间的差别至关重要。如果具有生活价 值的学习在特定的场合中能够被整合起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做决定、做计划、接纳 并享受一段经历,或者只是理解外部世界,那么它就是有价值的。学校与社区的联系, 共同开展教育活动,营造良好教育氛围,就是教育的“新生”。

(二)集团化品牌共生 。品牌产生效能,集团品牌系统的整体建构会成为未来一个 时期学校发展的新动向。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维度:一是在横向上,形成不同属性、个性、

文化的集团学校品牌组群,以满足不同办学层次、水平的集团学校学生需求。二是在纵向上, 对品牌价值链上不同区位资源进行分割、占位、嵌入,形成一个整体联通的上下游集团学校  品牌组群系统,在此之中不同学段学校形成了类似于九年、十二年乃至十五年一贯制的“⼤  学校”,进而实现学校的拓展与衔接。在实践中,那些趋向于涵盖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多  学段的教育集团品牌群落拓展,就是一种新型连锁品牌发展战略。

六、成果的社会影响

(一)多米诺骨牌效应:学生锐减导致部分学校关闭,教育资源向剩余学校集中, 可能加剧城乡、贫富地区教育差距导致教育资源重新配置:

(二)教师就业压力增大:教师过剩将成为显著问题,尤其是中老年教师再就业困 难。需要提前布署教师培训与转型,缓解就业压力 。

(三)优化的学校将得到高品质的果:通过资源整合、转型发展、集团化办学、 撤销等方式优化学校,会生成以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并成为领航者,以往教学会过于关注了解 性知识,忽略知识内涵的掌握,“ 了解”,意味着只是在满足日常生活运用的水平上熟悉这些 信息,而不用特别深入地理解。事实证明这种培养文化水准并不奏效,过于强求专业知识, 忽略与生活相关的“软知识”,基础教育应当塑造业余的专家,而非强求专业知识。新的教育 渠道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优化专业设置,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有 效对接,达到教育受用终身的目的。

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在最初的生源锐减中,我们仅预计幼小阶段,随之而来的是 2035年的中学,2038 年的 高等教育的中长期影响,如何有效利用和再分配这些资源成为一大难题。政府在应对生源锐 减中提早布局,协调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为教育体系的稳定提供宏观指导和支持。

八 、今后的研究设想

(一)政策支持与激励: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学校应对生源锐减,如提供专项补贴等, 激励学校提升教育质量和吸引力 。

(二)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实施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通过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等措 施,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竞争力 。

(三)多元化教育服务:鼓励和支持学校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服务,满足不同学生的 需求,吸引学生入学。

(四)主导教育结构与需求匹配:教育资源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存在不匹配现象, 需要加快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美】《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戴维·珀金斯(David N.Perkins)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