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甘家标
海南省琼海市温泉中学 邮编:571400
摘要:本文聚焦支架式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应用情况,通过分析当前古诗词教学现状及问题,探讨支架式教学策略设计与方法创新,系统阐述实践应用路径与成效。支架式教学能有效构建学习支持体系,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逐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古诗词学习从浅层理解迈向深度鉴赏,进而提升文化素养,实现知识内化与能力拓展双重目标。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一、支架式教学的内涵解析,古诗词教学的现状探究
支架式教学源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核心在于教师通过搭建认知框架辅助学生学习,随着学习进展逐步撤去支架,实现能力提升与知识内化。支架式教学突出助学而非代学,注重学习过程而非结果,着眼于培养学习方法与思维能力,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工具,最终实现自主学习。此教学模式包含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合作探究、支架搭建、适时撤离等环节,构成完整教学体系,为学科教学提供方法论指导。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面临诸多挑战:教学方式偏重讲解灌输,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教学内容停留表层理解,缺乏文化意蕴挖掘;教学评价单一固化,难以激发深度思考;学习兴趣普遍不足,导致参与度低;文化背景知识匮乏,影响理解鉴赏能力;背诵机械刻板,缺乏情感共鸣;写作应用脱节,未能内化为表达工具。这些问题根源于传统教学模式局限性,亟需教学理念更新与方法革新。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精粹,承载丰富人文内涵与审美价值,若仅限于字面解读或应试训练,将大大削弱其育人功能,因此探索有效教学途径显得尤为重要。支架式教学理念与古诗词教学具备天然契合性:古诗词学习需通过多层次支架帮助理解;文化知识脉络构成认知支撑;学习过程需循序推进逐步深入;目标指向欣赏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这种契合性为教学创新提供理论基础,促使我们反思现有教学手段局限性,寻求突破瓶颈路径,构建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古诗词特点教学体系。通过借鉴支架式教学思想,可针对性解决古诗词教学中知识碎片化、理解肤浅化、学习被动化等问题,实现教与学双向提升。
二、支架式教学的策略设计,古诗词教学的方法创新
支架式教学策略设计围绕知识支架、情感支架、方法支架三大维度构建完整教学体系。知识支架聚焦文化背景、字词句义、写作技巧等核心知识点,设计阶梯式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情感支架注重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情境创设、朗诵引导、情感体验等环节,帮助学生建立情感共鸣,促进审美体验;方法支架则着重培养学习策略,包括阅读策略、鉴赏策略、迁移策略等,促进学生从外部支持逐步过渡至内部能力。教学方法创新方面,递进式探究法强调层层深入理解文本;多维互动法注重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任务链驱动法通过系列任务激发学习动力,数字化辅助法整合多媒体资源丰富学习体验,文化浸润法营造文化氛围强化文化认同,才情激发法鼓励创造性表达培养文学素养。这些支架策略与创新方法形成互补体系,既照顾学生个体差异又促进整体能力提升,为古诗词教学提供系统性方法论指导。
以初中语文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教学为例,可构建多层次支架促进学习。课前预习环节,设计认知地图引导学生查阅钱塘湖地理位置、白居易生平、唐代社会背景等资料,初步了解诗歌创作背景;课堂教学环节,首先构建形象支架,通过多媒体展示钱塘湖春景图片、视频,营造诗歌意境,激发美感体验;其次搭建语言支架,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句子韵律美感;再建立意象支架,组织学生探究莺、燕、花、柳等春景意象象征意义;然后设置情感支架,通过对比阅读其他描写春天诗歌,感受白居易诗歌平易近人风格特点;最后构建迁移支架,引导学生模仿创作春景诗句,将感受内化为表达。整个过程中,支架力度逐步减弱,从教师主导讲解过渡到学生小组讨论,再到个人思考创作,实现支架适时撤离。通过这种层层递进支架设计,学生不仅理解诗歌内容,更体会作者借景抒情艺术手法,感悟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情感,进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审美能力。
三、支架式教学的实践应用,古诗词教学的成效提升
支架式教学实践应用构建完整教学流程体系,包含课前预习支架、课堂学习支架、课后拓展支架三大环节。课前预习环节通过导学单设计、预习任务安排、学习资源提供等方式,引导学生建立初步认知框架,唤醒已有知识经验,激发学习动机;课堂教学环节实施多层次支架策略,分为全体支架、小组支架、个体支架三个层次,根据学习进程适时调整支持力度,教师的角色也随之从引导者转变为协助者,最终成为观察者与评价者;课后拓展环节则构建迁移支架,通过创设应用情境、设计跨文本阅读任务、组织主题探究活动、开展成果展示等形式,促进知识迁移与内化。此种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实现认知与情感双重发展,同时提升教师教学观念与能力,推动教与学互动关系转型,形成良性互动循环。实践表明,支架式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应用效果显著,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更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精神,深化文化理解与审美体验,培养综合素养。
以初中语文王维的《使至塞上》教学为例,支架式教学可构建全程学习支持系统。课前预习阶段,设计数字化预习单,包含诗人生平、边塞诗流派、唐代边疆形势等背景资料链接,引导学生自主搜索整理;同时设计诗词地图任务,通过标注大漠所在的地理位置,感知边塞环境地域特征;通过音频资源展示边塞古曲《阳关三叠》,营造边塞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课堂学习阶段,首先通过意境再现支架,展示边塞风光图片与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美;其次通过意象解读支架,组织学生探究单车、秋、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象征意义与情感内涵;再通过表达技巧支架,引导学生鉴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借景抒情手法;然后通过情感体验支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所见边塞风光与所思何事,体会诗人思乡情怀与报国壮志。在课后拓展阶段,组织边塞诗词鉴赏会,引导学生比较阅读王昌龄、岑参等边塞诗人作品,拓展文学视野;设计古今边塞行主题研究,探讨古今边疆变迁与民族团结主题,深化爱国情感;开展诗意摄影展活动,鼓励学生用镜头捕捉生活中诗意瞬间,培养审美能力与创造力。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支架式教学理念应用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通过构建多层次的学习支架,激发学习主动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在实践应用中,通过课前预习支架、课堂多层次支架、课后迁移支架构建完整教学体系,引导学生从表层文字理解深入文化内涵把握,实现知识积累、能力培养、情感熏陶多重目标。在未来教学实践中应进一步探索支架式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路径,优化支架设计与实施流程,构建更加科学高效教学模式,推动初中古诗词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曲瑛. 支架式教学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J]. 考试周刊,2024(45):36-39.
[2] 聂慧旻. 初中古诗词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D]. 湖北:三峡大学,2023.
[3] 沈艳. 支架式教学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新课程,2021(25):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