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助力双减有效落实的研究
武海瑞
甘泉县教育信息网络中心 邮编:716100
摘要:本文聚焦于初中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背景下双减政策落实情况,通过分析现状、探索路径及评价反馈三个维度进行全面考察。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存在认知不均衡、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提出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个性化学习平台等支撑路径,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进行动态优化。探究为初中教育阶段双减政策实施提供实践参考,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初中教学;信息技术融合;双减政策
引言: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成为教育改革重点方向。信息技术作为教育创新重要驱动力,为双减政策落实提供技术支持与方法保障。本文聚焦初中教学阶段,探究信息技术融合助力双减政策实施路径,通过现状分析、路径探索与评价体系构建三个维度,为促进初中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一、信息技术融合初中教学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
当前初中教学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呈现普及度不断提高趋势,智慧黑板、平板电脑等硬件设施覆盖面扩大,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步伐加快,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范围拓展。然而实际融合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教师仅停留于课件展示层面,未能深度挖掘技术价值;教学设计中技术应用缺乏针对性,未能与学科特点有机结合;信息化资源建设质量良莠不齐,智能化程度不高,互动性体验欠佳;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监测与评估机制。双减背景下,这些问题限制了信息技术对减负增效目标实现支持力度,亟需系统性解决方案。
问题根源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教育理念更新滞后,信息技术应用停留于工具层面,未能真正转变教学方式;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城乡差距明显,硬件投入与软件应用脱节;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不完善,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缺乏持续性指导;教学资源开发缺乏统筹规划,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资源利用率不高。而且评价机制不健全,考核指标体系不完善,无法全面客观反映技术融合效果。这些深层次问题制约了信息技术与初中教学融合深度与广度,影响双减政策落实效果,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
二、信息技术支撑初中教学路径探索与模式构建
信息技术支撑初中教学路径探索需从认知规律与技术特性融合角度出发,建构符合双减政策要求全新教学生态。智慧教育环境下,学习空间边界逐渐模糊,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形成泛在学习场域;技术赋能教学资源供给侧改革,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解决资源不均衡问题。智能技术辅助教学流程再造,实现备课集体智慧汇聚,课堂互动即时反馈,作业精准推送与智能批改,评价全过程记录与分析。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拓展实验教学空间,突破传统实验局限,降低实验成本同时提升体验感。教学管理平台建设则能推动决策科学化,通过数据分析支持教学方案优化调整,实现减负提质双赢局面。家校互动渠道拓宽促进育人合力形成,家长参与教育过程更加便捷高效,共同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教学理念更新与技术应用深度融合,共同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现代化教学新生态。
模式构建层面应着力打造三种核心模式:第一,基于云端资源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重组教学要素创设浸润式学习情境,打破时空限制,让学习过程更加灵活自主,教师角色从单一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与促进者,学生成为学习真正主体。第二,基于问题解决项目学习模式,依托协作工具组织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知识在真实情境中得到应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学习动力由外驱变为内驱。第三,基于学习分析个性化学习支持模式,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习轨迹,识别知识掌握薄弱环节,智能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实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差异化需求。三种模式结合应用,能够有效改变传统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内驱力,减轻学习负担同时提高学习效率,为双减政策落实提供坚实支撑与有效保障。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信息技术赋能初中教学评价反馈与优化调整
信息技术赋能初中教学评价体系应从本质上改变传统单一评价模式,构建全维度多元化评价生态。技术支持下,评价范围从单纯学业成绩拓展至全面素质发展,评价主体从教师单一角色扩展至学生自评互评与家长社会共同参与,评价时间从阶段性考试延伸至学习全过程动态监测,评价方法从纸笔测验拓展至智能化多样化手段组合。学习分析技术能够追踪记录学习行为轨迹,捕捉学习过程中各类表现,形成大数据支撑下客观精准画像;智能化测评系统能够自动生成知识结构图谱,精准识别认知薄弱环节,为后续学习提供靶向指导。档案袋评价模式通过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学习成果,记录成长轨迹,形成综合性发展档案;游戏化评价元素融入考核过程,降低学习压力同时提升学习兴趣;家校协同评价平台汇集多方观察视角,形成全面立体评价结果。多维度评价方式结合应用,既能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又能提升评价结果科学性,为双减背景下减轻学业压力提供科学参考。
评价结果反馈调整环节构成教学循环关键一环,完善闭环机制对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具有决定性作用。技术支持下,评价结果不再停留于成绩单层面,而是转化为精准指导行动:一是智能系统能够根据评价发现问题自动推送相应学习资源,实现精准补救与个性化干预;二是学习平台根据能力水平评估结果动态调整学习任务难度梯度,维持适度挑战性,避免过难引发挫折感或过易导致学习倦怠;三是教学设计基于学习行为大数据分析持续优化内容呈现方式与互动策略,提升教学吸引力与参与度。同时学习进展可视化展示帮助学生清晰认识自身优势与不足,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定期生成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则为学校教研活动与课程迭代升级提供数据支撑。这种基于技术手段构建反馈优化机制实现对教与学过程全面监测与持续改进,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同时,确保学习质量不降反升,真正实现“减负不减质”目标,为双减政策有效落实提供技术支撑与方法保障。
结论:初中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对于双减政策有效落实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通过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明确技术融合关键障碍;通过路径探索与模式构建,确立行之有效实施策略;通过评价反馈与优化调整,建立持续改进机制。这三方面形成完整逻辑链条,为信息技术赋能双减政策落实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培育,完善技术支持体系,深化课程资源建设,推动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晨晨.以信息技术助力"双减"政策落实--探析小学英语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J].中小学电教:综合, 2022(9):52-54.
[2] 何云."双减"背景下数字化资源助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探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3(4):57-59.
[3] 刘午."双减"政策下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下), 2024(8):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