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赖顺永
廉江市雅塘中学 邮编:524455
摘要:本文通过对初中化学教学现状分析,发现传统教学方法已难以满足素质教育需求,而“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因其独特优势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应用现状入手,剖析存在问题,提出优化设计与实施策略,并探讨改进方向。该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促进自主学习习惯形成。建议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构建良好师生互动关系,推动化学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关键词:启发探究式;初中化学;教学模式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
纵观现阶段应用情况,课堂实践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其一,部分学校已开始尝试引入启发探究理念,通过设计情境提问、开展小组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然而此类实践往往流于形式,未能真正触及教学本质。其二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导致教学效果差异明显,高水平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启发策略激发学生思维火花,而缺乏专业训练教师则难以把握核心要义,徒有其表。
其三学校硬件条件限制也成为制约因素,许多基层学校实验设备不足或陈旧,难以支撑探究活动开展。同时考试评价机制仍偏重知识记忆,客观上弱化了探究能力培养重要性。其四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探究意识与能力,面对开放性问题常感无所适从。部分地区已涌现出一批优秀案例,如通过创设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借助信息技术拓展实验边界,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等。这些做法为推广应用提供了宝贵经验。但总体而言启发探究式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理论探究与实践应用存在断层,教学资源建设滞后,教研活动深度不够,跨学科融合尚未形成体系。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教学目标设定应体现层次性,从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全面覆盖认知领域。情境创设作为关键环节须选取既贴近生活,又富含探究价值现象或问题,引发认知冲突与学习动机。问题链设计遵循递进原则,通过主问题引领与次问题支撑,构建完整思维脉络。实验探究安排需充分考虑可操作性与安全性,为学生提供必要材料与技术支持,同时预留自主探索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建立要注重异质组合,明确角色分工,促进思维碰撞与互助共进。教师引导过程把握不缺位、不越位原则,适时点拨而非包办代替,引而不发启而不泄。评价体系应突破单一终结性评价局限,建立多元综合评价机制,关注学生探究过程表现与思维发展轨迹。信息技术应用能有效拓展学习资源边界,如虚拟实验室能弥补实物实验局限,在线协作平台能延伸课堂时空。跨学科知识整合则有助于构建更完整学科认知图谱,使学生认识化学与其他学科联系。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氧气》教学为例,启发探究式教学能从神奇气体情境导入,展示密闭容器中蜡烛燃烧熄灭现象,引发学生思考空气成分与燃烧关系。主问题设置为什么物质能让燃烧继续进行,引导学生提出氧气假说。接着设计氧气如何制取与检验次问题,学生分组探究高锰酸钾加热方法,自主设计实验装置,讨论改进方案。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但不直接给答案,鼓励学生遇到问题先小组内讨论解决。氧气性质探究环节,让学生预测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然后分组验证,记录观察结果。随后组织全班交流,比较预测与实验结果差异,引导学生归纳氧气特性。拓展探究阶段,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在生活中应用,如医疗供氧、焊接技术等。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初中化学教学中“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改进方向
教学理念层面应进一步深化,从关注表层探究活动转向深层思维培养,注重科学精神与批判性思维习惯形成。师资培养方面需建立长效机制,通过校本研修、专题培训、教学观摩等方式提升教师学科素养与教学设计能力,特别是增强跨学科整合意识与探究指导技巧。评价机制改革应突破应试导向桎梏,构建过程性与发展性相结合评价体系,借助实验操作考核、探究报告撰写、学习档案建设等多元方式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状态。资源平台建设则需加快步伐,整合优质教学素材,开发探究实验案例库,为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力支持。家校协同机制同样值得关注,通过科学实验日、化学知识讲座等活动促进家长理解并支持探究学习方式。技术融合教学将成为未来重要趋势,如虚拟实验室能突破传统实验局限,数据收集分析工具能提升探究效率,在线协作平台能拓展学习边界。跨学科项目学习将为化学探究注入新活力,通过设计涉及多学科知识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与实践创新能力。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原子结构》教学为例,通过创新方式实现深度探究学习。引入阶段设计物质世界探秘情境,通过视频展示从宏观物质分割到微观世界旅程,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好奇。主问题设置为原子内部究竟长什么样,引导学生查阅原子模型发展史资料,了解科学认识进步过程。分组探究环节,学生扮演不同时期科学家角色,重现经典实验,体验科学发现历程。通过制作三维原子结构模型比赛,让学生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为突破抽象概念理解难点,引入计算机模拟软件,让学生通过调整质子中子数量,观察不同元素原子特性变化,直观感受元素周期律本质。拓展学习阶段,连接现代量子力学模型,介绍电子云概念,体现科学认识永无止境特点。探究性作业设计上让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应用原子结构知识产品,如霓虹灯、烟花、核能等,撰写报告。全过程评价采取多元方式,包括概念图绘制、模型制作、小组讨论表现等,关注学生思维发展轨迹。
结论:通过系统分析现状,提出实施策略,探讨改进方向,能推动该模式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局部走向全面。此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习惯,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促进自主学习意识形成。未来发展中应重点关注教师专业成长,完善评价机制,加强资源建设,推动跨学科整合,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只有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学生主体,注重过程体验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模式创新,全面提升化学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春生.启发—探究式初中化学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19):12.
[2]李维东.“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教研),2010,(02):145-146.
[3]王俊梅.启发—探究式初中化学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