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黄炳秀
威远县观英滩镇中心学校
摘要:本文探讨了小学数学教育中创造性思维培养方法,从兴趣激发、教学优化及实践活动三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建立趣味数学情境,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采用多元化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设计丰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合理规划数学教学活动能有效提升学生创新意识,促进数学核心素养形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教学方法
一、激发数学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需要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例如,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几何图形,探索其特点及应用场景;组织学生调查班级同学身高、体重等数据,学习统计知识;利用超市购物、乘坐公交等日常活动,学习计算技能。这些贴近生活实例能够消除学生对数学学科恐惧感,建立亲切感与认同感。同时,开展数学历史文化探究活动,讲述古今中外数学家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发展历程,感受数学智慧魅力。
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如有几种方法可以计算53×47,鼓励学生突破计算定式,探索多种解题途径。教师还可适当引入智力游戏、数学谜题等趣味性强活动,如七巧板、数独、华容道等,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欲望。营造宽松课堂氛围也十分重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允许其犯错并从错误中学习,教师应给予积极评价与引导,增强学生自信心。通过建立班级数学角,展示学生优秀作品,让孩子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入数学教育软件、学习平台等现代化教学资源,丰富学习形式,突破时空限制,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引导他们勇于质疑,不断尝试,形成创新意识。
二、优化教学方法,拓展思维空间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灌输与机械训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优化教学方法,拓展思维空间成为关键环节。数学课堂需要重构,推行启发式教学模式,教师转变角色定位,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引导者。课堂上多提问而非直接告知答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方式主动建构知识体系。采用多元化教学策略,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为学生创造交流机会,促进思维碰撞。实施差异化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供层次化问题与任务,满足不同水平学生需求。教师应该注重发展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多角度看待问题,打破固有思维定式;强化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如类比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维工具;重视错误资源的利用,将学生常见错误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全班分析错因从中获取经验教训。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为例,教师应该设计一系列创新教学环节促进思维发展。课前准备阶段,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各种长方形和正方形物品照片或实物,如书本、照片、餐巾纸等,建立几何图形与现实世界联系。课堂导入环节,展示一张校园平面图,让学生找出其中长方形和正方形区域,讨论这些形状特点。探究阶段,分组活动让学生用小棒搭建不同大小长方形,记录每个长方形周长,引导发现周长计算规律;随后提出问题:如何用最少小棒搭建最大面积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当长方形变成正方形时面积最大,体会最优化思想。在学习面积计算时,不仅教授公式还可通过剪纸、拼图等活动,让学生发现长方形面积可通过分割组合方式求得,如将长方形分割成若干正方形或三角形后求和。通过让学生设计节约用纸海报,应用所学知识计算纸张利用率,培养资源节约意识与应用能力。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长方形与正方形关系、特征及计算方法,形成知识网络。课后拓展任务设计魔变几何活动,让学生探索如何将长方形纸片通过折叠、剪裁变成其他几何图形,激发创造力与想象力。
三、设计实践活动,提升创造能力
教师应当组织数学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观察、记录等方式发现数学规律,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校园绿化方案,计算所需植物数量与费用;规划班级座位,考虑视力保护与教学需求;设计班级值日表,合理安排人员等。这类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综合思维能力。组织数学实践周活动,如数学嘉年华、数学集市等,让学生自主设计数学游戏、制作数学手抄报、举办数学知识竞赛,在轻松的氛围中巩固知识。利用校外资源,组织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场所,拓展视野;邀请数学家、工程师等专业人士进校园,分享数学应用案例。举办跨学科主题活动,如数学与艺术结合探索对称美、黄金分割;数学与科学结合研究自然现象,数学与体育结合分析运动数据等,培养综合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创新解题方法,开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活动,培养灵活思维。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秒的教学为例,可设计系列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创造能力。首先组织时间探索营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感知时间流逝。活动开始阶段,引导学生制作简易计时工具,如沙漏、水钟、摆钟等,体验古人智慧;随后开展时间猜测挑战,让学生在不看表的情况下估计一分钟时间,培养时间感知能力;再进行生活中一分钟能做什么实验,测量刷牙、系鞋带、背诵古诗等日常活动所需时间,建立时间概念。第二阶段开展小小时间管理师项目,让学生记录一天作息时间,制作时间轴图表,分析时间分配合理性,提出改进方案;设计一日时间规划表,学习合理安排学习、休息与娱乐时间,培养时间管理意识。第三阶段组织时间大富翁游戏,设计包含时间转换、计算、估算等任务卡片,学生通过游戏巩固所学知识,开展跨学科时间调查,如测量不同运动员百米跑时间,制作图表比较。调查校园各种植物生长周期,绘制生长时间线,探究学校钟声传播时间差异等,拓展时间概念应用范围。第四阶段举办时间发明家创意比赛,鼓励学生设计创新计时装置或时间管理工具,如课堂专注时钟、阅读计时器等,展示并评选优秀作品。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小学数学教育中创造性思维培养需多维度推进,包括激发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方法及设计实践活动。通过创设趣味情境,建立数学与生活联系;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策略,拓展思维空间;组织丰富实践活动,提升应用能力。此类培养过程需长期坚持,循序渐进。教师需转变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其提供充分表达、思考空间。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不仅促进学科学习,更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式,对未来学习、工作、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未来教师应持续探索创新方法,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晓晴.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C]//教育发展与成长论坛论文集. 2023:1-7.
[2] 衣晓苏.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 读与写,2021,18(31):177-178.
[3] 孙群星.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研究[C]//大数据背景下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交流会论文集. 2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