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材料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刘金玲
德惠市朱城子镇中心小学 130306
摘要:小学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将生活材料引入小学美术课堂,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材料的局限,为课堂注入新活力。本文深入探讨生活材料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应用原则及具体应用策略,旨在为小学美术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推动小学美术教学的创新发展。
关键字:小学美术;生活材料;价值,原则;策略;
一、引言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学材料是实现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传统美术教学多依赖于常规绘画工具和专业美术材料,虽能满足基本教学需求,但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生活材料源于学生日常生活,具有丰富多样、随手可得、成本低廉等特点。将其应用于小学美术课堂,能拉近美术教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以独特视角利用生活材料进行艺术创作,不仅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更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生活材料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材料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如废旧纸盒、饮料瓶、旧衣物、树叶、石头等。当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出现在美术课堂上,会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例如,在“创意手工”课程中,教师将废旧易拉罐引入课堂,学生看到原本要被丢弃的易拉罐能成为美术创作材料,会立刻被吸引,迫不及待地想要动手尝试,探索如何将其变成有趣的作品,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美术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生活材料的多样性和可塑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不同的生活材料具有独特的质地、形状、颜色和纹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根据材料特点进行构思、设计,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尝试新的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比如,利用旧衣物上的彩色布料和纽扣制作拼贴画,学生需要思考如何搭配颜色、组合形状,将看似无用的衣物碎片变成富有创意的艺术作品。
(三)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美术课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场所,生活材料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际操作机会。无论是剪裁、拼接、折叠还是雕刻,学生在处理生活材料的过程中,手部肌肉得到锻炼,手眼协调能力不断提高。以“纸艺制作”课程为例,学生用废旧纸张制作纸雕作品,通过折叠、裁剪、卷曲等精细动作,将纸张塑造成各种造型,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动手操作能力。
(四)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应用于美术课堂,是对资源再利用的生动实践。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亲身体验到废旧物品可以变废为宝,从而深刻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养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三、生活材料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
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较弱,因此在选择生活材料时,首先要确保材料的安全性。避免使用尖锐、有毒、易过敏的材料,如锋利的刀片、含有化学有害物质的材料等。对于一些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材料,如铁丝,教师应在使用前进行处理或全程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美术创作。
(二)适用性原则
生活材料种类繁多,但并非所有材料都适合用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生活材料。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可选择形状简单、颜色鲜艳、易于操作的材料,如彩色卡纸、泡沫板等;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材料,如木材、金属丝等,以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多样性原则
为了丰富学生的创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选择生活材料时应注重多样性。不仅要包括不同材质的材料,如纸质材料、塑料材料、布料、自然材料等,还要涵盖不同形状、颜色和纹理的材料。多样化的材料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作灵感,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各具特色的美术作品。
(四)经济性原则
生活材料的优势之一在于成本低廉,甚至可以免费获取。在选择材料时,教师应充分考虑经济性,尽量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废旧物品或价格便宜的材料。避免使用价格昂贵的材料,以免增加学生和学校的经济负担,同时也能更好地体现生活材料变废为宝的理念。
四、生活材料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生活材料在绘画教学中的应用
1. 材料拓展绘画表现形式:在绘画教学中,除了使用传统的画笔和颜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材料进行绘画创作,拓展绘画表现形式。例如,用牙刷蘸颜料通过喷溅的方式制作背景,营造独特的艺术效果;利用树叶、树枝等自然材料蘸颜料印画,创作出具有自然纹理的画面;将海绵剪成不同形状,蘸取颜料进行拓印,制作出有趣的图案。
2. 生活素材激发绘画灵感:生活是绘画创作的源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将生活素材融入绘画作品中。例如,在“我的家”绘画主题中,让学生观察自己家的建筑风格、室内布置、家庭成员等,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如旧照片、车票、糖纸等,将其拼贴在绘画作品中,丰富画面内容,增强作品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二)生活材料在手工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1. 废旧物品的创意改造:手工制作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创意改造是生活材料在手工教学中的常见应用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废旧纸盒、饮料瓶、易拉罐等物品通过剪裁、拼接、装饰等手法,制作成各种实用或装饰性的手工艺品。例如,将废旧纸盒制作成收纳盒,用彩纸、贴纸等进行装饰;把饮料瓶剪成两半,上半部分制作成浇花器,下半部分装饰后作为花瓶;用易拉罐制作成小灯笼、风铃等装饰品。
2. 自然材料的手工创作:自然材料如树叶、树枝、石头、贝壳等具有独特的自然美感,是手工制作的优质材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收集自然材料,开展手工创作活动。例如,用树叶制作树叶贴画,根据树叶的形状和颜色进行构思,拼贴出各种动物、植物或风景图案;利用树枝搭建小木屋、鸟巢等建筑模型等。
(三)生活材料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
1. 引入生活材料艺术作品: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以生活材料为创作素材的艺术作品,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让学生了解生活材料在艺术创作中的广泛应用和独特魅力。例如,展示艺术家利用废旧金属制作的大型雕塑作品、用旧衣物创作的装置艺术作品等,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创意、形式和内涵,激发学生对生活材料艺术创作的兴趣和思考。
2.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生活材料随处可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身边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例如,在欣赏建筑艺术时,让学生观察建筑物的外观造型、建筑材料以及周围的环境,思考如何运用生活材料进行建筑模型的制作;在欣赏自然风景时,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材料的色彩、纹理和形态,如树皮的纹理、花朵的色彩等,启发学生将这些自然元素运用到美术创作中。
五、结论
将生活材料应用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为小学美术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也让学生拥有更加丰富多彩的美术学习体验,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实践意义。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生活材料的应用方式,充分挖掘生活材料的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朱云逸.生活素材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美术教育研究,2023(06)
[2] 赵钊.扎根生活的土壤——谈生活材料在小学美术课堂的应用[J]. 小学生(上旬刊),2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