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罪与罚》中拉斯克尼科夫的人物形象意义

作者

赵景凯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省沈阳市 110036

摘要:《罪与罚》是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深刻揭示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黑暗。农奴制的瓦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的急剧变化给当时生活的人们以极大的冲击,小说的主人公拉斯克尼科夫正是在这种境况下表现出了内心的冲突,其人物形象于当时的俄罗斯及现代社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将通过对主人公拉斯克尼科夫的人物形象分析来发掘其意义,从而对现代社会产生借鉴。

关键词:拉斯克尼科夫 宗教 矛盾

一、拉斯克尼科夫不同阶段的人物形象分析

拉斯克尼科夫是一位拥有双重人格的人物,他是复杂的,矛盾的。表面上,他是一位大学生,是一名聪明、心地善良、富有社会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有着高尚的性格和慈悲的心肠的人”;但同时他一贫如洗,性格抑郁,“有时甚至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在他身上似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交替变化”,体现了其冲突的人物性格。

(一)拉斯克尼科夫行凶前

这是小说的第一个阶段,讲述了文章主线内容发生的背景以及拉斯克尼科夫的人物身份和现状。作为一名穷苦的大学生,拉斯克尼科夫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靠母亲和妹妹拮据的生活费维持生活,这种境况导致了他付不起房租、遭到房东太太的一再催促的窘迫状态。

拉斯克尼科夫内心想要改变自己的现状,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但是这时的他只将这些东西停留在言语上,没有勇气去付诸实践,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位当时俄国文学“多余人”的形象,身为一名知识分子,却没有勇气去改变现实。不久后,他在一个小酒馆里遇见了小公务员马尔美拉托夫。马尔美拉托夫酗酒作乐,没有了工作,长女索尼娅也被迫沦为妓女谋生,看到这一惨状,他更加坚定了自己想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的想法,他不想任人宰割,他打算采取行动。

(二)拉斯克尼科夫行凶时

在拉斯克尼科夫房屋附近有一个当铺,他经常去那里当一些东西来维持日常生活,当铺里的老太婆阿廖沙是一个高利贷者。拉斯克尼科夫因不满老太婆典当给的价格,也为了验证自己“理论”的正确性,看看自己是否属于不平凡的人,决心将她杀害,当时拉斯克尼科夫的心理状态在文中是这样描述的:

“我的脸色是不是……太苍白了?”他想道,“我是不是特别激动?她这人多疑……不如再等一会儿……等我的心不跳了,好不好呢?”

这个过程中作者对拉斯科尔尼科夫将要行凶时的心理矛盾刻画的淋漓尽致。拉斯科尔尼科夫坚信自己的行为完全是出于正义和理性的,因此不会出现任何破绽,但现实情况是,人性的善与恶同时存在于他的内心当中。因此,在行凶过程当中,拉斯柯尔尼科夫有过许多次念头来阻止他自己的行为。但最终,“他把斧子全部抽了出来,紧张得什么似的,举起双手一挥,几乎不费一点气力,几乎机械地用斧背对准她的头上砍去。”

拉斯克尼科夫行凶的过程体现了人物内心中善与恶的纠缠,与前文对其矛盾的人物性格描写相呼应,这时的他已经陷入了自己的思维困境,无法进行理智的思考,陀氏的这一情节设计使拉斯克尼科夫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三)拉斯克尼科夫行凶后到自首前

杀死老太婆之后,拉斯克尼科夫非但没有解脱,反而内心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无法摆脱难以忍受的恐惧,他认为自己之前的“理论”破灭了,他没有成为一个所谓的“不平凡的人”,他对未来所有的憧憬全都化为了泡影。内心的焦躁、烦闷、疯癫成为了他生活的主调,原本平静的生活一去不复返。此后的拉斯克尼科夫迎来了无尽的斗争。他和警察、法律斗争,和内心深处的自己斗争——良心、道德、信仰,这些矛盾着的斗争一步步揭露了主人公拉斯克尼科夫的价值观。

索尼娅在此时扮演了拉斯克尼科夫生命中的重要角色。索尼娅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在她的感召下,拉斯克尼科夫的内心重现了一丝光芒,他向索尼娅袒露了自己的罪行,抒发了自己积压已久的内心情绪。在经历了深深的煎熬之后,拉斯克尼科夫还是决定选择受苦来为自己所犯的过错赎罪,因为在现在的他看来,只有受苦才能减轻他内心的煎熬,这之中也体现了宗教的力量,东正教的教义对拉斯克尼科夫人物塑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自首之前,索尼娅给了拉斯克尼科夫一个柏木制的十字架,希望他能做一次真正的祷告赎罪。就这样,拉斯克尼科夫在索尼娅的感召下,去自首坦白自己的罪行。

(四)拉斯克尼科夫自首后

经过审判后,拉斯克尼科夫被判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八年。这时的他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之前“理论”的荒谬性,这种想成为不平凡人的理论与现实显然是冲突的,就像他在文中所说的:“我只想证明一件事,就是,那时魔鬼引诱我,后来又告诉我,说我没有权利走那条路,因为我不过是个虱子,和所有其余的人一样。”拉斯克尼科夫此时的心境已经开始逐渐趋于平静,对自己“超人”理论的幻想也已经趋于破灭,他开始认识到,他就是一个和普罗大众一样平凡的人。

(五)总结

拉斯克尼科夫行凶杀人的原型之一来自普希金的长诗《茨冈》中的阿乐哥行凶杀人的经历,关于此陀氏是这样描述的:“阿乐哥杀了人……他意识到他本人配不上他的最高理想,那种理想折磨着他的心。这就是罪与罚。”

拉斯克尼科夫作为一名青年知识分子的代表,沉浸在自己改造社会的理论,去思考一些有关社会整体价值和个体价值的悖论,显然这一切都是毫无意义可言的,拉斯克尼科夫成为了一名陀氏笔下典型的“地下室人”,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只将自己的理论停留在思想上,没有能力也没有勇气去用自己的理论改变命运的特点。

二、拉斯克尼科夫的人物形象意义

19世纪的俄罗斯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资本主义兴起,但是其黑暗的本质也逐渐显露,拉斯克尼科夫和索尼娅是时代大背景下的小人物,他们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下层群众的形象,小说借以对他们形象的描写,表达了对那个时代下层民众深深的同情。

拉斯克尼科夫是一个有知识的人,但同时也是一个贫穷的人,小说从一定角度上说明,贫穷是使人犯罪的原因,拉斯克尼科夫因为贫穷对社会的不公产生不满,从而产生了报复社会的想法。小说中的拉斯克尼科夫的性格是多样的,并非一成不变,这种矛盾的人物性格显得极为真实,这其实也是现实中大多数人的形象,没有人的性格会是一向如此,都会根据周围的环境做出实时的改变,为了自己的利益做出行动。作者通过对拉斯克尼科夫人物形象的描写,展现了其深邃的灵魂思想,艺术价值流传后世,至今对于当代文学、美学和整个社会都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作为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内核之一,宗教的影响无处不在,在拉斯克尼科夫身上体现的那种俄罗斯人的民族性格也为当代俄罗斯人所继承,这不仅是俄罗斯宗教文化的传承性,也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延续性。俄罗斯的民族性格可谓是两极分裂的,正如其国徽双头鹰一般,这种性格在小说中人物形象也有较为明显的体现。

总而言之,小说中拉斯克尼科夫形象具有典型性。通过对其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人物,去体会其人物对于当代俄罗斯文化、俄罗斯民族性格、以及俄罗斯未来发展道路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禹铄.《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冲突与现实意义[J].英语广场,2021,{4}(03):9-11.

[2]步路瑶.浅析《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形象[J].汉字文化,2020,{4}(20):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