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于探索中破茧,在实践中升华
冯修超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张鲁集镇初级中学 274700
当我第一次站在初中数学的讲台上,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便在心底扎根。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手中握着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棒,更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引领他们领略数学之美,掌握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与憧憬,我毅然踏上了这段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教学征程,在探索中砥砺前行,经历过困惑与迷茫,也收获了成长与蜕变。
初入教学领域,我便遭遇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记得在一次极为基础的一元一次方程测验里,结果却不尽人意,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无法准确作答。课堂上,每当讲解稍有难度的应用题时,我便能从学生们的眼中看到深深的迷茫。课后与他们沟通交流才发现,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如同难以跨越的鸿沟,让他们心生畏惧,公式在他们眼中仿佛是晦涩难懂的密码,难以记忆,面对题目时更是毫无头绪,不知从何开始思考。这些问题使我深刻意识到,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教学方法的革新迫在眉睫。
为了让数学课堂重焕生机,我积极探索情境教学法。在讲解“一次函数”这一抽象概念时,我引入生活中常见的水电费计费场景:每月基础用电量为[X]度,费用是[X]元,超过基础电量后,每度电收费[X]元 ,让学生尝试用函数表达式来表示每月电费与用电量之间的关系。这一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瞬间点燃了学生们的探索热情,课堂上讨论声不绝于耳。学生们结合自身生活经验,积极思考,努力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通过这种方式,原本抽象的函数概念变得鲜活起来,学生理解起来轻松许多。从后续的作业和测验情况来看,学生们在函数应用题目上的正确率大幅提升,这让我切实感受到情境教学法的显著成效。
小组合作学习也是我重点实践的教学方式。在教授“三角形全等证明”时,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为每组提供不同的三角形纸片、量角器、直尺等工具,让他们通过实际测量、拼接、折叠等操作,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们分工明确,有的同学负责精准测量边长,有的专注于测量角度,之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共同讨论、总结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相互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他们不仅深入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锻炼。他们学会了倾听他人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想法,共同攻克难题。
然而,教学探索之路并非一马平川。在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初期,部分小组讨论时容易偏离主题,把学习讨论变成了轻松的闲聊;情境教学法有时也会因前期准备不够周全,导致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面对这些挫折,我并未一蹶不振,而是积极反思,不断寻求改进之法。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每次活动前,我都会制定详尽的规则和任务清单,让学生清楚了解自己的职责所在;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加强巡视指导,一旦发现讨论偏离方向,便及时引导学生回归学习任务。在准备情境教学时,我会更加全面细致,充分预想各种可能出现的状况,并提前制定应对方案,保障教学过程顺利流畅。
除了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我还尤为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通过一题多解、拓展延伸等方式,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例如,在讲解几何证明题时,我会引导学生尝试多种证明思路,不局限于常规解法。有的学生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出发,有的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推理,还有的通过巧妙添加辅助线构建全新的几何关系来完成证明。这种多元化的思考方式,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问题的解决途径往往是多样的,要勇于突破思维定式,大胆尝试新方法。
回顾这段初中数学教学的探索历程,我心中感慨万分。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探索旅程,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各不相同的学习需求和思维模式。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才能帮助他们推开数学世界的大门,引领他们在数学的浩瀚海洋中尽情遨游。
展望未来的教学工作,我将始终坚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持续探索前行。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前沿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同时,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深入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想法,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我坚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就一定能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真切体验到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