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及策略探讨

作者

吴泌翰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摘要:数学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关键课程,初中数学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考的重要科目。学习数学后,学生的记忆力,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研究表明,数学对培养学生的智力有很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初中数学教学实例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通过对“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运用进行了讨论与分析,并总结了一些实践经验,以供教师们借鉴。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引言

初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如果不打好基础,将难以适应新课程的发展。数学是需要系统学习的知识,如果缺乏与某一知识的联系,就会给学生的理解和进步带来一定的障碍。当前,在我国初中数学教学中,大部分还是沿袭着旧的模式和思维方式。教学方式单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有必要更新数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怎样更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将情境教学融入中学数学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1.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原则

1.1.生活性原则

生活性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场景设置不应忘记服务学生的总体目的,以及优化数学教学对学生生活和工作的终身影响。学生首先接触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体现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有用的数学”的理念。因此,在创建情境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将其经历和生活经历作为典型的情境,最好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开始,这样可以确保学生用相关的概念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

1.2.激发性原则

在情境设置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有效和持久的内在动力。情境设计要有面向所有学生的意识,即考虑到个别学生,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时间和空间根据目标进行学习,创建一个吸引所有学生参与的良好局面。

1.3.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就是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要有趣味。有趣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将情境教学法纳入初中数学教学的措施

2.1.引入情境教学,积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可以在教授知识点之前向学生介绍情境,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数学中的知识点,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如果学生对数学知识点感到困惑,教师也可以进行引导和示范。教师不断地进行情境介绍,学生可以认真倾听,更好地理解数学。教师还可以使用简洁明了的问题为学生模拟场景,或使用道具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在学习“认识正负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故事。在古代,人们一生只有三件事做:打猎、吃饭和睡觉,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人们收获了越来越多的猎物。当他们的手指和脚趾不够用时,人们会进行记录。当时的状态下没有纸和笔,他们只能用绳子,这就是结绳计数。昨天他收获了一只兔子,今天他又收获了三只兔子,明天他将吃掉两只兔子。随着时间的推移,结绳越来越多了,然而,事实上,兔子只剩下少数了。这时,人们已经意识到,虽然结绳可以记录数据,但它们无法记录兔子是被收获的还是被吃掉的。换句话说,具有相反含义的行为之间是无法区别的。这一生活事例将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和负数。

2.2.围绕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材内容具有多个知识点,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相关场景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它还可以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并加深学生的记忆。例如,当教师教授“绝对值”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个杂货铺,铺子门口挂了一个招牌,叫“绝对值”,意思是在这买东西很便宜、很值。同学们,今天学习的“绝对值”与这个商店的“绝对值”一样吗?学生回答:“这里的‘绝对值’同课本中的‘绝对值’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学的‘绝对值’只与数轴有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白了数学中的“绝对值”,不但引发了学生的思索,还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2.3.运用情境进行模拟,吸引学生注意力

当前,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只追求教学的有效性,选择忽视教学本质。当教师教授课本知识时,教师大多关注自己,并将学生视为学习的接受者。例如,在记忆相关数学知识时,有些教师只要求学生记住,从而忽视了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参与,无论学生是否学会了要教的知识点,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了这些知识点,而没有扩展学生现有的知识点。也有一些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数学片段视频,学生投入地观看视频。在这段时间里,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当面对一些复杂知识时,学生不理解,无法学习知识。教师可以设置情境来引导学生,始终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这些可以让学生沉浸其中,理解要学习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更加积极主动。

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时,教师可以问学生,生活中有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来说明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在学生观察到的图形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计算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回答问题并为其提供正确的指导。

2.4.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有探究性的数学情境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它不仅要求教师传授知识,还要求教师掌握知识来源。换句话说,这意味着能够传授学生更多解决问题的技能,并从多个角度分析难题,最终实现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履行教育事业赋予教师的职责和任务。长期以来,教学模式的固化不仅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而且导致许多学生缺乏探索精神,甚至对数学产生了畏难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识,使学生养成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学习习惯,学生可以从容面对考试,在日常生活中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教授“一次函数”这一章节时,教师最好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这样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并且能够快速得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当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时,教师应更多地鼓励与帮助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学生需要学会将难题分解成很多简单的步骤,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地解答数学难题,教师也能够实现最高的教学目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情境教学方法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能使学生加深对数学困难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从师生两方面入手,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毕晨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8):175-176.

[2]张二军.初中数学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05):19-20.

[3]蒙皎.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下),2019,(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