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张辉 刘清桦 高耐浩
济南职业学院 山东济南 250002
摘要: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济南职业学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19-2024届共29870名毕业生的就业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深入探讨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基本特征、存在问题及其深层原因。研究发现,在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的形势下,高职院校亟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是将工匠精神培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研究聚焦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从理论到实践层面系统探索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体系、实训实践和校园文化的具体路径,包括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方法创新、实践平台建设、评价体系完善等多个维度。通过构建“课程-实践-文化”三位一体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培养既掌握现代技术技能又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改革
引言
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彻底摆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生产力增长路径的束缚,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显著特征,高度契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这一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学生的就业情况不仅对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有着决定性影响,更在宏观层面上深刻影响着国家的产业升级进程和经济转型步伐。
与此同时,大国工匠精神作为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在高职教育中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潜力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深入、系统地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现状以及大国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已然成为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基于济南职业学院六届29870名毕业生的追踪调查
通过对济南职业学院近六届就业数据的系统性分析,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其毕业生规模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以2019届至2024届为例,毕业生人数从4432人逐步增长至5735人。在就业地域的分布上,省内就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以2024届毕业生为例,留山东就业的比例高达98.03%,其中在济南就业的比例为51.66%,这充分表明该校毕业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在就业单位性质方面,升学和入伍人数受到国家政策调整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波动。在其他各类就业单位中,民营企业的吸纳能力最为突出,接收毕业生的比例超过60%,这一数据深刻反映出该校毕业生对中小微企业的高度认可和积极融入。从实际就业情况来看,大部分毕业生基本能够达到自身的薪酬预期,并且薪酬满意度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良好趋势。在岗位层次方面,虽然基础岗位的占比相对较大,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凭借自身的努力和能力逐步走上了管理岗位,这充分展现出该校毕业生在职业发展道路上的巨大潜力。
二、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探究
随着产业升级的加速和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仍暴露出明显的短板。部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学生难以在有限的实践教学中积累足够的实践经验。此外,部分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仍然较为传统,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使得学生在面对就业市场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时,显得力不从心。同时,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相对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过于依赖传统的就业渠道和岗位,不愿意尝试新兴行业或自主创业,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就业选择范围和职业发展空间。
经济形势的波动对就业市场产生了直接而显著的影响。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时期,企业的用人需求往往会相应减少,就业竞争也会随之加剧,这无疑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此外,行业发展趋势的快速变化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新兴行业的崛起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高端化的特点,如果学院不能及时根据行业变化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适应性就会降低,就业质量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提升就业质量的策略探讨
针对当前就业现状和存在问题,高职院校需要构建系统化的质量提升体系。首要任务是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要将工匠精神培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教育内容,通过邀请行业大师进校园、开设特色课程等方式,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质量意识。就业指导服务需要向精准化方向发展,建立覆盖全周期的职业指导体系,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人岗精准匹配。同时,要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建设创客空间、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打造既懂理论又精通实践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四、高职教育大国工匠精神培养路径探寻
工匠精神培养需要多措并举、协同推进。在课程教学层面,要开发模块化、项目化的专业课程,将工匠精神要素有机融入各教学环节,通过真实案例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实践教学环节要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优先选择具有工匠文化传承的优质企业,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感受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要建立科学的工匠精神评价体系,将职业态度、质量意识、创新精神等纳入考核指标,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要通过打造工匠文化长廊、举办技能大师讲座、开展技能竞赛等活动,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浓厚氛围。特别要重视新生代学生的特点,运用新媒体等技术手段创新教育形式,增强工匠精神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表明,提升就业质量的关键在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要将工匠精神培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未来高职教育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类型教育特色,完善产教融合办学机制,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着眼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持续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竞争力。通过系统推进工匠精神培育工程,必将为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这既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李艳芳,李文涛,钱梦.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5,11(04):101-104.DOI:10.16681/j.cnki.wcqe.202504023.
[2]宋智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1,(05):94-9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