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气环境监测中空气污染源解析与追溯技术研究

作者

孟德硕

西丰县生态环境监测站

摘要:大气污染严重威胁生态与人类健康,精准治理迫在眉睫。本研究聚焦空气污染源解析与追溯技术,阐释其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关键意义。详细介绍受体模型、同位素示踪等主流技术,分析它们在精准识别污染源、助力科学决策方面的重要作用,揭示这些技术如何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提供坚实支撑,推动大气污染治理迈向新高度。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空气污染源解析;追溯技术

引言

大气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其质量优劣直接关乎人类健康与生态平衡。近年来,雾霾频发、酸雨肆虐,大气污染问题愈发严峻。传统的大气污染治理方式由于无法精准定位污染源,治理效果大打折扣。精准掌握空气污染源,是实现科学、高效治理的前提。在此背景下,空气污染源解析与追溯技术应运而生,对其深入研究对于破解大气污染治理难题、守护蓝天白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大气环境监测中空气污染源解析与追溯技术的研究背景

1.1 大气污染现状与危害

当前,全球多地大气污染形势不容乐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扬尘等污染物大量排放,导致空气质量持续恶化。在一些大城市,雾霾天气频繁出现,PM2.5、PM10 等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严重超标。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长期暴露在污染空气中,易引发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甚至增加患癌风险。在生态系统方面,酸雨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植被生长,使生物多样性受损。从社会经济角度看,大气污染导致农作物减产、建筑物腐蚀,增加了医疗成本和经济损失,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2 传统监测方式的不足

传统大气监测主要依靠固定监测站点,通过采集空气样本分析污染物浓度。这种方式监测范围有限,难以覆盖偏远地区和污染源复杂区域。而且固定站点的数据仅能代表周边局部区域情况,无法全面反映大气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数据精准度上,传统监测设备对一些痕量污染物检测能力不足,容易出现数据偏差。同时,传统监测难以实时追踪污染路径,当污染事件发生时,无法快速准确地确定污染源,导致治理措施滞后,错过最佳治理时机。

1.3 新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传统监测方式已无法满足大气污染治理需求。高精度、全方位的空气污染源解析与追溯技术成为迫切需要。这些新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污染源,追踪污染扩散路径,为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中,快速确定污染源能帮助相关部门及时采取限产、限行等措施,有效减轻污染危害。此外,新技术的发展还能促进环境监管智能化,提高监管效率,降低治理成本,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向精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二、空气污染源解析与追溯关键技术剖析

2.1 源解析技术原理与分类

受体模型是源解析常用技术之一,它基于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特性,通过数学模型解析污染源贡献。比如化学质量平衡模型(CMB),通过测量颗粒物中化学元素的浓度,与已知污染源成分谱对比,计算各污染源的贡献率。在一些工业城市,利用 CMB 模型能清晰分辨出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以及扬尘等污染源对 PM2.5 的贡献率,从而为针对性治理提供数据支撑。扩散模型则侧重于模拟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过程,如 AERMOD 模型,考虑了气象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预测污染物的扩散范围和浓度分布。在山谷等地形复杂区域,AERMOD 模型能结合山谷风、地形阻挡等因素,准确模拟污染物的扩散轨迹,帮助环保部门提前预警污染风险。不同类型的源解析技术各有特点,受体模型适用于污染源相对稳定区域,扩散模型更适合研究污染物的区域传输,了解这些技术原理与特点,有助于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方法。

2.2 追溯技术的核心方法

同位素示踪技术利用不同污染源排放污染物中同位素组成差异来追溯污染源。例如,煤炭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中硫同位素组成与石油燃烧排放的不同,通过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硫的硫同位素,可判断其主要来源。在酸雨频发地区,通过硫同位素分析,能确定酸雨的主要致酸物质究竟来自煤炭燃烧还是石油加工,进而制定相应减排策略。指纹图谱分析则是通过建立不同污染源的特征化学指纹,如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指纹图谱,对比大气中检测到的 VOCs 成分,确定污染源。在化工园区周边,借助 VOCs 指纹图谱,可快速锁定违规排放的企业,有效打击违法排污行为。这些核心追溯方法能够精准定位污染源,为污染治理提供关键线索,在复杂污染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2.3 多技术融合趋势

单一的解析或追溯技术往往存在局限性,多技术融合成为发展趋势。例如,将受体模型与扩散模型结合,既能解析污染源贡献,又能模拟污染扩散路径,全面掌握污染情况。在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防治中,通过融合这两种模型,不仅明确了本地污染源与外来传输污染源的比例,还清晰呈现了污染物的扩散路径,为区域联防联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把同位素示踪技术与指纹图谱分析相结合,可提高污染源追溯的准确性。在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溯源中,二者结合能更精准地确定污染源类型,是化工源、涂装源还是溶剂使用源等,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治理方案。通过融合多种技术,取长补短,构建更完善的监测体系,提升对复杂大气污染的监测分析能力,为大气污染精准治理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技术应用效果与前景展望

3.1 技术应用成效分析

在实际监测应用中,这些技术取得显著成效。在污染源识别方面,通过源解析技术,成功确定了工业源、交通源、生活源等各类污染源对大气污染的贡献比例,为制定减排措施提供依据。在污染防控措施制定上,依据追溯技术确定的污染源,相关部门针对性地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监管,实施减排改造,有效降低了污染物排放。例如某城市通过应用这些技术,在治理工业污染源后,空气质量明显改善,PM2.5 浓度显著下降。

3.2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技术应用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数据处理难度大,大气监测数据量大且复杂,需要高效的数据处理算法和强大的计算能力。监测成本高,先进的监测设备价格昂贵,运行维护成本也高。此外,不同地区污染源复杂多样,技术的普适性有待提高。应对策略包括研发更智能的数据处理软件,利用云计算提高计算效率;探索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降低监测成本;加强对不同地区污染源特征研究,优化技术参数,提高技术适应性。

3.3 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

未来,空气污染源解析与追溯技术将朝着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智能化体现在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实现监测设备的自动校准、数据实时分析和污染预警。精细化则是进一步提高技术分辨率,准确识别微小污染源和复杂污染源中的不同成分。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更精准、高效的支持,助力实现蓝天白云常态化,守护好人类共同的生态家园。

四、结论

空气污染源解析与追溯技术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对研究背景的分析,明确了技术发展的迫切性;对关键技术的剖析,揭示了其工作原理和应用逻辑;对应用效果的评估,展现了技术的价值和潜力。

参考文献

[1]谭波,王璞.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对于大气污染治理的作用及方法探索[J].中国轮胎资源综合利用,2025,(02):124-126.

[2]王艳平.大气环境监测的布点选择及优化策略[J].清洗世界,2025,41(01):129-132.

[3]赵东.关于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及环境保护措施分析[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4,5(24):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