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科技助力,高效教学

作者

潘雅琴

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市实验小学 431800

摘要:本文聚焦人工智能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发展趋势,分析当前融合现状及演变历程,探究人工智能于小学数学课堂中实践应用路径,构建智能赋能数学教学优化体系。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步渗透入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为教学方式带来革新,并促进个性化学习体验形成。通过深化应用策略及创新模式构建,能够充分发挥智能技术价值,提升数学教学效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现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关键词:人工智能;小学数学;教学融合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逐渐走进教育领域,成为推动教育变革重要力量。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关键学科,其教学模式与方法需要创新突破。人工智能技术凭借智能分析、个性推荐、即时反馈等优势,为数学教学提供新思路与工具。本文围绕人工智能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主题,从现状把握、应用深化、模式创新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促进二者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助力下高效数学教学目标。

一、把握现状,理清人工智能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发展脉络

人工智能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经历了初步尝试、逐步推广至深度融合三个阶段。早期阶段主要表现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教师通过投影展示教学内容,初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随着技术进步,智能教学软件开始进入课堂,为学生提供基础互动练习与即时反馈,教学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多样。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突破,融合程度显著提升,从简单替代传统教学工具向构建全新教学生态转变。

目前融合现状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教学资源智能化趋势明显,智能教材、动态课件、虚拟实验室等为数学概念形象化呈现提供可能;其二课堂互动智能化程度提升,智能答题系统、实时评测平台等工具支持师生高效互动;其三学习评价智能化方法涌现,通过学习行为记录与分析,实现学习过程精准监测与个性化指导。然而融合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教师对新技术应用能力不足,难以充分利用智能工具潜力;学校硬件设施参差不齐,制约技术全面普及;教学模式转型不够深入,未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数学学科自身特点也为融合带来难点,如何利用技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而非简单机械训练成为问题。另外技术伦理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学生个人数据安全、算法公平性、过度依赖技术等问题均需审慎对待。

二、深化应用,探索人工智能支持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路径

人工智能支持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路径主要包含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与课后巩固三大环节全链条应用策略。课前准备环节,智能备课系统能够根据教学目标与学情分析自动生成教案建议,推送适配教学资源;智能诊断工具可预测学习难点,帮助教师精准把握教学重点。教师借助此类工具能显著提升备课效率,实现因材施教。课堂教学环节,智能互动平台成为提升参与度重要手段。借助智能识别技术,实现学生解题过程实时捕捉与分析,帮助教师掌握班级整体理解程度;智能推题系统根据学生答题表现动态调整题目难度,保证每位学生获得适合挑战;虚拟现实技术则将抽象数学概念具象化呈现,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知。教师角色也随之转变,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引导者转型。

课后巩固环节,智能作业系统能够根据课堂表现自动推送针对性练习,弥补个体知识漏洞;智能辅导助手提供全天候解答服务,解决即时疑问;学习分析系统则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生成详实学习报告,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依据。人工智能应用不应局限于单一环节,而应构建完整闭环实现数据互通与价值累积。具体实践中应重点关注几点策略:一是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设计应用场景,确保技术服务于本质教学目标;二是结合不同年级学生认知特点,选择适配技术手段,低年级侧重形象化工具,高年级强调思维培养工具;三是注重人机协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避免过度依赖技术;四是建立教学效果评估机制,通过对比实验验证技术价值,持续优化应用方案。另外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深化应用关键因素,应建立系统培训体系,提升教师技术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使其成为智能教学环境中关键引导者。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创新模式,构建人工智能赋能小学数学教学优化体系

构建人工智能赋能小学数学教学优化体系需从理念更新、结构重组、机制创新三维度综合推进。理念层面需确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思想,将人工智能视为实现个性化教学重要支撑,而非简单替代教师工作工具。传统标准化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智能技术则能根据学习轨迹精准画像,推送适配资源实现因材施教。教学结构层面,智能环境下课程设计应突破线性结构限制,构建网状知识体系,允许学生按照认知规律与兴趣倾向自主选择学习路径。智能技术能够记录学习行为数据,识别知识掌握模式,从而为学生提供最优路径建议。教学形式亦需创新,如基于智能平台混合式学习模式,结合线上线下优势;借助智能评测实现项目化学习,培养综合应用能力;通过智能辅助开展探究式教学,激发数学好奇心。

运行机制层面需建立基于大数据智能评价体系,摒弃单一结果评价方式,关注学习全过程表现;构建班级、家庭、社会多方协同机制,借助智能平台打破时空限制形成教育合力;创设鼓励创新实验机制,支持教师探索智能技术创新应用。具体实践中尝试几种模式:智能微课堂模式,基于学情分析将教学内容细分为知识点模块,生成针对性微课,学生根据掌握情况选择学习内容;智能协作学习模式,利用学习分析算法组建互补性学习小组,通过智能平台支持协作解题;游戏化学习模式,将数学概念融入智能游戏场景,让学生在沉浸体验中掌握知识;智能导师模式,构建虚拟学习伙伴,提供个性化指导与情感支持。任何模式创新都应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根本目标,注重问题解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避免技术形式主义倾向。同时模式创新需充分考虑资源配置现实性,循序渐进推进,确保落地可行。

结论:通过梳理当前融合现状,探索深化应用路径,构建创新教学模式能有效推动二者深度融合。技术应用需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特点与学生认知规律,教师角色需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引导者转变,评价体系需关注全过程学习表现。未来融合发展应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注重人机协同,探索个性化学习新模式,同时关注技术伦理问题。科学认识技术价值与局限能真正实现科技助力下高效数学教学目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缑慧霞.人工智能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4,(Z1):33-35.

[2]赵云.人工智能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25):98-100.

[3]张云香.人工智能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2,(26):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