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林苑
莆田市荔城区黄石江东中心小学 福建 莆田 351100
摘要:伴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的不断落实,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已经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而立足于阅读、思考、表达 的“读思达”教学法无疑是构建小学语文高效化课堂的有效途径。文章结合小学中高段语文课堂实践,就如何借助“读思达”教学活动构建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提出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一、围绕要素阅读,提高课堂阅读效率
1.以大单元视角,促进要素阅读
部编版教材十分重视对语言要素的设置,以单元为载体,围绕语言要素,实现高效化阅读。在小学高段的语言课堂构建中,教师应强调以大单元为视角,紧密结合单元的语言要素,设置针对化的教学目标,进而实施课堂教学。
以五年级上册《白鹭》《落花生》和《桂花雨》为例,这两篇课文所在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受。因此,在本单元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围绕“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来进行阅读,注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借事物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让学生懂得通过阅读感受作者的内在情感和理想愿望。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将三篇课文的抒情方法进行对比,如《白鹭》和《落花生》中,作者分别将自己的情感与志向寄托于白鹭和落花生,前者通过描写白鹭抒发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后者借落花生这一事物歌颂那些默默无闻做贡献的人,而《桂花雨》则是通过描写“摇桂花”这件事情抒发作者对童年及家乡的无限怀念之情。通过对比分析,举一反三,能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借事物抒发感情这一描写方法,通过对文本中的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等表达方式进行分析,深入了解作者内心细腻的情感。
2.预设阅读任务,保障阅读效率
在新课标背景下,阅读不仅仅是简单地口头朗读,还应将其与思辨过程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升其语言理解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借助预设阅读任务的方式,将“读”与“思”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以读促思,以思助读的课堂效果。
以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通过预设阅读任务,让学生带着目的去阅读,从而提升其阅读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具体可以设置一下任务:①作者游金华双龙洞的顺序是怎样的?请和同学一起合作,制作一份简单的路线图;②洞口、外洞的环境分别是怎样的?有什么区别?③孔隙的特点是什么?通过完成第一项任务,让学生从整体视角掌握作者游双龙洞的全过程,同时把握全文主要内容;通过完成第二、三项任务,学生则能够从路线内部入手,了解双龙洞内的环境。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进而构建更加高效化的语文课堂。
(二)设置学习悬念,引发深度思考
1.优化问题设置,调动学生思维主动性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是语文核心需要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自觉产生的疑问,二是教师设置的问题。第一种方式依赖于学生的主观意识,也是最有助于学生深度思考的途径;第二种依赖于教师的问题设置技巧,问题的设置越是符合学生的兴趣点,便越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进而激发起主动思考。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除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说出自己的想法,进而引发学生第一种深度思考之外,还需要通过巧妙的问题设置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考。
以五年级下册《军神》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两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①你能从文章中哪些描写中感受到手术过程中患者是痛苦的?②他为什么不愿意打麻醉?除了文中所提到的原因,你还能想到更多的原因吗?通过问题设置,学生一方面能够从各种语言、动作、细节描写更深入地感受到“军神”刘伯承坚毅的品质,另一方面,能从刘伯承身上感受到其深刻的家国情怀和革命战斗主义精神。
2.组织思辨活动,引发深度思考
思考是“读思达”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也是“读思达”课堂的核心。通过组织思辨活动,能有效引发学生第一种思考,实现更主动、更深入的思维过程。教师可以围绕课本内容设置具体的讨论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讨论,各自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与他人分享、交流,实现不同思维间的碰撞与融合。
以六年级口语交际活动《意见不同怎么办》为例,教师可以以思辨活动形式促进学生对于该主题的讨论,锻炼学生的协商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发展。如在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小区里老人们该不该在公众场合跳广场舞”这一讨论主题,按“支持”与“反对”意见将班级学生分为两组,就该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能够自主思考、自由表达。
(三)丰富课堂活动,创造表达机会
1.营造创作情境,激发创作灵感
海塞曾经说过:“没有什么比沉浸在创作的欢乐与激情中挥笔疾书更美,更令人心醉。”写作本是一件美妙而令人愉悦的事情,但许多小学生却并不这么认为。因为传统的填鸭式作文教学方法早已消磨掉他们的写作兴趣,“作文难,作文烦”的想法几乎已经根植于他们的内心。唯有刷新孩子们对写作的认知,感受到创作的乐趣,才能让他们重新拾起笔来,认真写作。因此,我不断探索新的作文训练方法,试图让创作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一件“乐事”。
以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习作为例,围绕“神奇的探险之旅”这一主题,教师可通过营造具体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帮助学生构建创作思路。如教师设置了3个情境:①听说金华的双龙洞(或者本地其他的旅游地)很神奇,于是几名同学决定去“探险”……②观看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幻想你也有一次神奇的探险之旅……③假如你计划去一座荒岛探险,你要准备些什么?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让鲜少有探险经历的学生有了具体的写作思路。先在班级内开展一场小型的演讲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情境讲一讲自己所期待的“神奇探险之旅”,或者根据自己已有探险经历谈感受,借助语言表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创作表达中。
2.简化读写任务,树立写作信心
对于小学生来说,语言表达和写作无疑是他们语文学习中最大的“阻碍”。一方面,书面语言表达与日常的口语表达不同,书面表达更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知识基础,且有着灵活地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学生本身使用书面表达的机会不多,导致实践经验缺乏,书面表达能力自然不足。书面表达的难度、学生实践机会的缺乏使得大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不足,甚至谈其色变。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首先要通过简化读写任务,帮助学生重塑书面表达自信心,同时激发学生表达欲望,使其在读写训练中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语文课堂高效化。
以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为例,其教学目的在于以映衬的手法,烘托出了父爱之珍贵难忘,彰显父爱之伟大,如父亲用钱虽极为节省,但在旅馆投宿时,他看到我身上被臭虫咬的大红疙瘩,却心疼得同意加钱换房间,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更为突出地跃然纸上。教师可以设置简短的仿写任务,先组织班级学生以口头表达形式谈一谈自己父亲、母亲或其他亲人是如何表达对自己的爱,然后筛选出最感人的案例,用一小段话将其写出来。这样学生能够在表达过程中充分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且写作任务从大篇作文改为小段仿写,创作难度大幅度降低,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写作信心。
3.开展小组辩论,促进读思训练
通过辩论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团体阅读,在一起“读”中分享乐趣加深交流,同时围绕特定话题开展小组辩论活动。以《杨氏之子》教学为例,教师便可以围绕某个特点答案开展辩论赛,如围绕“杨氏子作为小儿,面对长者的玩笑毫不客气地回怼,这种做法正确吗?”这一论点,开展正反方辩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和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读思达”教学法对于构建高效化语文课堂具有显著作用,教师需充分归纳教材中的各项核心素养培养内容,并将核心素养培养充分落实于阅读、思考和表达等具体教学活动当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
课题项目:本文系莆田市荔城区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KJLT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