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中的运用探究
双玲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汉上实验学校
摘要:本文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中应用展开探究,通过对当前融入现状分析,发现学校整体重视程度不够、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以及教学资源缺乏系统整合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构建多元互动课堂氛围、巧用节日契机开展主题活动、强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等有效策略,同时探索跨学科整合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表达,开展实践体验式学习等创新方法,旨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与人文底蕴。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引言: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结晶,蕴含丰富教育资源,对塑造学生完善人格、培养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承担着传承文化基因责任,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过程,既符合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也契合素质教育理念。本文立足教学实践,探析当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并提出相应策略与创新方法,以期为教师提供参考借鉴。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日益重视,各地小学纷纷开展相关探索实践,但整体看来仍存在诸多不足。一是从教学理念层面看,部分学校虽然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侧重应试导向,将优秀传统文化视为课外补充内容而非核心教学任务,导致教学安排零散、缺乏系统性。二是师资力量方面,许多语文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不够深入全面,自身文化素养有限难以准确把握传统经典内涵精髓,教学过程中常流于表面解读,未能引导学生体悟传统智慧。三是教学资源建设缺乏创新,现有教材中虽然选取了部分古诗文、寓言故事等传统文化内容,但整体比例偏低且多限于文本讲解,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难以引起共鸣,导致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不佳。
而且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仍以讲授灌输为主,缺乏互动体验环节,学生参与度不高。调查显示许多教师在教授古诗文等传统文化内容时,习惯采用背诵+讲解模式,忽视引导学生感受文本背后文化精神与美学价值,致使学生虽能背诵但理解不深;另外评价体系尚未完善,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评价仍停留在知识层面测试,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与实践能力培养。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育人功效。值得注意,学校与家庭社会联动机制建设不足,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认识模糊支持配合力度有限,社会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利用,导致学校教育成效难以延伸巩固,未形成协同育人格局,这也是制约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推进重要因素。
二、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小学语文教学有效策略
在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情境创设与体验感悟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背后文化内涵。通过创设富有时代特色情境,教师应当巧妙引入传统文化核心价值,激发学生情感共鸣;采用多元互动方式如角色扮演、辩论讨论等,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提高;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素材、微视频等展示古代历史背景、人物形象,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还要注重学科整合,将传统文化元素与道德教育、艺术欣赏等相结合,实现知识迁移;并重视实践体验,通过参观博物馆、制作主题手抄报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与此同时开展读书交流会,鼓励学生分享阅读感悟,培养思辨能力与人文素养。
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6课《西门豹治邺》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设计穿越时空对话古人主题活动。课前引导学生查阅西门豹相关史料,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背景;课堂上先通过多媒体展示邺城干旱场景,引发学生思考原因;随后组织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如西门豹、巫婆、百姓等,通过情境剧方式重现西门豹怒砸迷信场景。接着开展“你赞成还是反对西门豹做法”辩论会,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古人智慧;课后组织学生制作中华廉政故事主题墙报,收集整理历代清官故事,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廉政文化认同感。与此同时鼓励学生自编自演小小清官故事会,以现代语言表达古代清官爱民事迹,让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为学生价值观念,外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实现传统文化教育润物无声功效,培养学生正直品格与家国情怀。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方法
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创新方法,实现文化精髓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其一要构建多维立体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课堂单一讲授方式,采用项目学习法、情境体验法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其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如制作数字故事书、开发互动游戏等,使传统文化内容呈现更加丰富多彩。还要注重情感体验与价值引导相结合,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分享名人事迹、解析经典文化符号等引导学生感悟传统美德内涵。与此同时还应当强化跨学科整合教学思路,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音乐、美术等多学科中实现知识迁移;重视实践活动开展,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场所、体验传统工艺及参与民俗活动等,让传统文化走出课本,融入生活。
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8课《海的女儿》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设计走进童话世界,感悟中外文化主题教学活动。课前引导学生查阅安徒生生平及作品背景资料,了解丹麦童话与我国传统故事异同;课堂上先创设海底王国情境,通过音乐背景、投影画面等多媒体手段,营造童话氛围;随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小美人鱼舍弃美丽嗓音、忍受剧痛、最终化为泡沫献出生命爱情选择,引导学生思考西方童话中爱与牺牲主题。接着进行中西方童话比较,如将《海的女儿》与我国传统神话《牛郎织女》《白蛇传》等进行对比,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爱情表达方式;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体现传统美德部分,如小美人鱼对爱坚贞不渝精神、舍己为人品质等。课后组织童话创作坊,鼓励学生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为基础,创作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童话故事;并设计童话戏剧节让学生改编《海的女儿》故事,融入我国传统文化色彩,通过表演形式展现跨文化理解与创新。
结论: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载体,对小学生健康成长具有深远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既是文化传承需要,也是素质教育应有之义。本文通过对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究,强调应从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创新以及评价机制完善等多方面入手,构建体系化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期望通过多元互动教学策略与创新实践方法应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深度融合,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人文素养,助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英杰.挖掘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2024.
[2] 牛雪斋.以情激趣,让现代与传统相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究[C]//2024年文化信息发展论坛论文集.2024.
[3] 张梅.探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与策略[J].家长, 2023.DOI:10.3969/j.issn.1006-7485.2023.0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