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法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实践
江爱英
江西省安福县城关中学343200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日益突显。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法治理念,通过其独特的历史积淀和哲学智慧,能够为学生提供更深层次的道德引导和法治认知。
关键词:初中道法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
引言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德育的重要路径之一,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性学科。在新课程标准视域下,培育核心素养已然成为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这就更加突出了课程整体性设计的重要性,需要教学设计的新思路与新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贵的精神“富矿”,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矿”,对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培育青少年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有着关键作用。
1初中道法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价值
初中道法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能够增强初中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屹立在世界的坚实基础,也是推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初中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初中生的文化自信能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道法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能够提升初中生的道德素养。初中生作为时代新人,需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精神。在道法课上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价值思想,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实现德育目标,达到立德树人。初中道法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能够增强初中生的民族认同感。中学生通过在道法课上学习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会更加意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成员,增强民族认同和凝聚力。
2初中道法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
2.1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要想提高学生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热情和课堂参与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融入德育内容。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学生是知识学习和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知识探索的主动性,更好地实现课堂知识传递效果。教师可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学生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在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2.2创设主题活动,丰富教学手段,引发深度思考
在教学活动中,深化学生的思考与感悟,教师就需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容易形成“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样态。在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域下,为让教学设计真正发挥效能,教师需要树立创新意识,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上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与思考,积极开展辩论、分享、演讲、探讨等凸显学生主体性的主题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实现教学效率与成果的双重性发展。
2.3注重文化熏陶,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让他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这要求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化熏陶,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一方面,教师可以立足于教学内容,通过讲解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等,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教学内容为桥梁,组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逐渐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从而树立文化自信。
2.4注重实践,强化文化认同
注重实践是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单纯的理论讲解往往难以让学生真正体会文化的深层含义,因此通过实践活动将文化融入生活,能够帮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对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教师应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参与具体的文化传承活动,不仅能够在体验中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还能将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付诸实践,从而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还能够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
2.5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
要让学生自觉地学习、接受和传播传统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责任感,教师需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构建积极的文化学习情境,让学生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遗产,更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强调文化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人格塑造、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源泉。同时,教师还应通过各种方式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使他们愿意主动了解、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2.6加强教师培训与资源共享
教师培训与资源共享是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效果的重要途径。首先,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是关键,这不仅能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还能增强他们的教学能力。通过系统的培训,教师可以深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理论、历史背景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从而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内涵。此外,培训还应包括教学方法的创新,帮助教师掌握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使他们能够设计出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的课程。与此同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这一平台,教师可以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成功案例及教学资源,形成良好的交流与合作氛围。
结语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相结合既顺应了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又在很大程度上助力学生思想品质的正向发展,这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重要着眼点。因此,教师需要树立创新意识、运用科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让道德与法治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浑然天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拓宽自身的教育视野,从宏观与微观着眼,确定融入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建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策略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3(10):81-83.
[2]翁家韶.传统文化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深度融合的价值及路径[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