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爱提问”到“沉默不语”:地理教学中学生提问态度转变探究

作者

叶龙英

浙江丽水 323700龙泉浙大中学

摘要:本文紧密围绕地理教学场景,深入剖析学生提问态度从积极踊跃向消极沉默转变的现象。通过对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缺失、不敢提问、懒得提问等核心问题的详细分析,提出一系列具有实操性的教学改进策略,旨在唤醒学生主动提问的意愿,全方位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地理教学课堂注入活力,推动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 。

引言

自幼儿园起,孩子们就像装满奇思妙想的“宝盒”,源源不断地向世界抛出各种问题,这一阶段的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着探索欲望。进入小学,随着知识的积累和视野的拓展,课堂上踊跃提问的场景随处可见,尤其是在地理知识学习方面,孩子们对地理事物的认知逐步提升,世界在他们眼中充满无限奥秘。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学生步入初中,课堂上积极互动的氛围开始悄然降温,主动回答问题、向老师提问的学生数量明显减少,课堂气氛逐渐变得沉闷。到了高中,这种现象更是愈演愈烈,主动举手发言的学生宛如凤毛麟角。在地理课堂上,即便生活中地理知识俯拾皆是,教材内容也富含大量可供探讨的问题,学生却陷入了难以提出问题的困境。因此,深入探究学生提问态度的这一转变过程,对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提问态度转变原因

1.发现问题能力缺失,好奇心减退

学生能否发现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地理知识基础、学科素养,以及日常生活所接触的场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学生虽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却从不主动提问,并非他们对知识完全掌握,而是缺乏发掘问题的能力。构建系统且扎实的地理知识体系,是学生学会用地理视角观察世界、解读现象的基石。

以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内容教学为例,现代学生的生活轨迹基本局限于家和学校之间,日常接触最多的是老师和同学,几乎没有机会亲身参与或观察农业生产活动。与此同时,家长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学生生活实践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导致学生对农业生产生活了解甚少,难以对农业相关知识产生兴趣。他们虽然对农业有一些表面上的认识,但一旦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如地形、气候、土壤、市场等复杂内容,就会感到困惑不已,不仅在解题时无从下手,更难以提出有深度、有质量的问题。

2.不敢提问与懒得提问并存

2.1不敢提问:害怕被嘲笑

在教授高一地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这一内容时,曾有学生在课后找到老师,提出“为什么太阳辐射可以作为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量来源?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事实上,这部分关于水循环的知识在初中社会学科中已有涉及,并且大气运动和水循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当老师反问该学生为何不在课堂上直接提出问题时,学生坦言担心问题过于简单,会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实际上,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并非个例,许多学生都存在类似的顾虑。此外,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准确梳理出自己的困惑,从而无法提出问题。这就导致教师在课堂上自认为讲解清晰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思考方向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2.2懒得提问:拖延和学业负担的双重影响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学生拖延现象极为普遍。以作业订正为例,在作业批改完成后,学生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订正,但据观察,近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选择等到老师集中讲解时才进行订正。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而言,高中阶段九门功课的繁重学业负担,让他们每天都忙于应付各科作业,根本无暇静下心来思考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也无法及时弥补课堂上的知识漏洞。长此以往,问题越积越多,学生在面对大量难题时逐渐产生畏难情绪,进而丧失主动质疑的勇气和探索知识的兴致。

另外,部分学生确实存在懒得思考的问题。比如,在讲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时,有学生提出“日本向太平洋倾倒核废水,中国作为邻国,是否会受到很大影响,我们还能淋雨吗?”这一问题充分展现了学生独特的思考和观察视角。然而,当老师针对这一问题,抽取三位已掌握水循环基础知识的学生进行分析时,部分学生却表现出明显的消极态度,对思考和回答问题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反映出这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和习惯。

二、提升学生主动提问意愿的策略

1.夯实知识基础,激发学生好奇心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开展各类地理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农业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了解农作物的种植、生长和收获;开展地理观测活动,观察天气变化、地貌特征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好奇心,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2.营造宽松氛围,消除学生顾虑

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尊重和信任。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予认真的倾听和正面的反馈。即便学生提出的问题较为简单,教师也应肯定学生积极思考的态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此外,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交流问题,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这种相对轻松的交流环境能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消除他们害怕被嘲笑的顾虑,培养学生勇于提问的习惯。

3.优化作业管理,减轻学生负担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布置作业,避免布置大量机械重复的作业,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地理问题。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及时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主动提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三、结论

学生在地理教学中提问态度的转变,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地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才能帮助学生克服不愿提问的问题,重新点燃学生提问的热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而推动地理教学朝着高质量、高效率的方向发展。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还需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