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C 系统电子设备数据传输中的身份认证机制设计与实现
范天宇
长沙市轨道交通运营有限公司 410000
一、引言
自动售检票(AFC)系统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及自动控制等技术,实现轨道交通售票、检票、计费、收费、统计、清分及管理的自动化,为乘客提供便捷服务,为运营方提供高效管理手段。在 AFC 系统中,电子设备间数据传输频繁,涉及大量乘客信息与资金交易数据,这些数据的安全性至关重要。一旦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身份伪造、数据篡改或泄露等安全问题,将给乘客与运营方带来严重损失。因此,设计并实现可靠的身份认证机制,对保障AFC 系统电子设备数据传输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AFC 系统架构及数据传输特点
2.1AFC 系统架构
AFC 系统通常分为五层架构,自上而下依次为清分中心(ACC)、线路中央计算机(LCC)子系统、车站计算机(SC)子系统、车站现场设备(SLE)以及车票。ACC 负责整个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票务清分与结算;LCC 子系统负责本线路的运营管理、票务管理及设备管理等;SC 子系统用于监控 SLE 的运行状态,收集、统计各类运营数据,并上传至 LCC ;SLE包括自动售票机、半自动售 / 补票机、自动检票机、查询机等,直接与乘客交互并完成票务交易。
2.2 数据传输特点
AFC 系统中电子设备间数据传输具有实时性要求高、数据流量大、数据类型多样等特点。实时性方面,如乘客购票、检票等操作需即时响应,确保乘客快速通行;数据流量上,在高峰时段,大量乘客的交易数据会集中传输;数据类型涵盖乘客基本信息、票务交易记录、设备状态信息等。此外系统中上层与下层设备间多采用基于 TCP/IP 长连接方式传输数据,上层为 TCP 服务器,下层为 TCP 客户端。在这种网络结构下,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面临诸多挑战,如网络攻击、数据窃取、身份假冒等。
三、身份认证机制设计
3.1 明确核心设计目标
本身份认证机制以保障 AFC 系统电子设备数据传输安全为核心,设立四大关键目标。其一,精准验证通信双方身份,杜绝非法设备接入,防范数据窃取与篡改;其二,确保数据传输的机密性、完整性与可用性,守护乘客信息与资金交易数据安全;其三,具备良好扩展性与兼容性,适配AFC 系统后续发展升级需求;其四,在强化安全防护的同时,将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降至最低,维持数据高效传输。
3.2 引入 PKI 奠定技术基础
采用公钥基础设施(PKI)作为核心技术支撑。在 PKI 体系下,每个参与通信的设备均配备公私钥对,公钥公开用于加密数据,私钥由设备妥善保管,承担解密与数字签名职责。同时认证机构(CA)负责为设备颁发数字证书,证书内含设备公钥与身份信息,并经 CA 私钥签名,为设备身份认证提供权威依据,利用 PKI 在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及数字签名方面的优势,构建安全的数据传输基础。
3.3 细化认证流程确保安全
认证流程涵盖设备注册、通信请求、身份验证、会话密钥协商、数据传输及通信结束六大环节。设备接入系统时,需向 CA 提交注册申请,审核通过后获取数字证书;通信时,发起方发送含证书的请求消息,接收方通过 CA 公钥验证证书有效性,提取发起方公钥;双方借助协商方法生成仅用于本次通信的会话密钥;数据传输阶段,发起方加密数据并签名,接收方解密验证;通信结束后,双方销毁会话密钥,各环节紧密配合,保障数据传输全程安全。
四、身份认证机制实现
4.1 适配硬件设备选型
为保障身份认证机制有效运行,AFC 系统电子设备硬件选型聚焦加密与计算能力。车站现场设备如自动售票机、自动检票机,选用搭载安全芯片的主控板,该芯片作为私钥与数字证书的“安全仓库”,能抵御非法读取,防止密钥泄露。同时,设备网络接口全面支持 SSL/TLS 等加密通信协议,从硬件层面为数据传输筑牢安全防线,确保数据在网络传输过程中不易被窃取或篡改。
4.2 协同软件系统开发
软件系统开发构建四大功能模块协同运作体系。证书管理模块负责设备数字证书全生命周期管理,从申请、下载到存储、更新与验证,设备启动时自动监测证书有效期,及时触发更新流程;密钥管理模块运用RSA 等加密算法生成公私钥对,将私钥妥善存于安全芯片,并严格把控会话密钥协商流程;身份认证模块依循认证流程,完成证书验证、密钥协商、数据签名与验证工作;加密通信模块基于 SSL/TLS 协议,实现数据加解密与通信连接管理,各模块相互配合,保障身份认证与数据传输安全。
4.3 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在关键技术实现上,三大技术发挥核心作用。数字证书验证采用哈希算法与 CA 公钥解密双重校验,通过对比哈希值与检查证书字段确保证书真实性;会话密钥协商利用 Diffie-Hellman 算法,使通信双方在不安全网络中协商出专属密钥;数字签名与验证则通过发送端私钥加密哈希值、接收端公钥解密验证,保障数据完整性与来源可靠性。这些技术的应用,有效突破身份认证与数据传输安全的关键技术瓶颈,提升系统整体安全性。
五、实验与结果分析
5.1 搭建模拟实验环境
为验证身份认证机制有效性,搭建贴近实际的模拟AFC系统实验环境。架构包含模拟清分中心、线路中央计算机、车站计算机的服务器,以及多台模拟车站现场设备(自动售票机、自动检票机等),设备间通过局域网模拟真实网络连接。在各设备部署开发完成的身份认证机制软件,配置对应证书与密钥,确保实验环境从硬件架构到软件系统均与实际场景高度契合,为后续测试提供可靠基础。
5.2 制定多维度实验方案
实验从三个维度开展验证。身份认证成功率测试中,模拟大量设备间通信请求,统计认证成功次数,计算成功率以检验机制准确性;数据传输安全性测试利用网络嗅探工具尝试窃取数据,并人为篡改传输数据,观察接收端能否识别,验证数据机密性与完整性;性能测试在低流量与模拟高峰流量场景下,监测设备间数据传输延迟与吞吐量变化,评估机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确保实验全面覆盖机制核心功能与性能指标。
5.3 验证机制有效性
实验结果表明,身份认证机制表现良好。在 1000 次通信请求测试中,成功认证 998 次,成功率达 99.8% ,偶发失败源于网络瞬时故障。数据传输安全性测试中,嗅探工具未获取明文数据,且数据篡改均被接收端识别。性能方面,低流量时机制对传输延迟与吞吐量影响微弱;模拟高峰流量下,平均延迟仅增加 50ms ,吞吐量维持在 90% 以上。实验数据充分证明该机制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对系统性能影响可控,具备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六、结论
本文设计并实现的基于 PKI 的 AFC 系统电子设备数据传输身份认证机制,通过严格的设备注册、身份验证、会话密钥协商及数据加密传输等流程,有效保障了 AFC 系统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经实验验证,该机制身份认证成功率高,能有效防止数据泄露与篡改,对系统性能影响较小。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与网络攻击手段的多样化,AFC 系统安全面临新挑战。未来可进一步研究更高效的加密算法与认证技术,优化身份认证机制性能,提高系统整体安全性与可靠性,以适应AFC 系统不断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研发铁路电务系统电子设备信息管理软件 [J]. 铁路采购与物流 ,2024,19(11):77-80.
[2] 张丹峰 , 沈润 , 宋海洋 , 等 . 轨道交通 AFC 项目实施技术分析 [J].人民公交 ,2025,(08):188-190.
[3] 陆源清 , 郭敏龙 , 董小锋 . 城市轨道交通 AFC 智能运维系统建设探究 [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24,27(S2):142-146.